索引号
000014348/2023-01003
信息分类
公开目录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发布机构
开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5-10
信息名称
双线联动监测 四化精准帮扶

  红河州开远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论述,探索实践“双线联动监测,四化精准帮扶”的开远举措,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数字赋能,线上监测稳准快。紧抓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市机遇,探索开发开远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一是“数据整合+网格监测”。整合共享各行业数据,将所有动态监测户信息全部录入大数据平台,建成动态监测和项目管理两大模块,基本实现发现、预警、帮扶、退出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先后预警触发4134个工作流,新增监测对象36户134人,消除风险39户141人。二是“平台预警+分级认领”。依托数据平台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和分析监测对象帮扶需求,第一时间派单到行业部门和乡镇(街道),并对提前预警、提前介入和跟踪帮扶实现智能化提醒,有效防范各类返贫致贫风险。目前已进行信息交换和派单8万余条,实现数据跟踪全覆盖。三是“政策救助+项目支持”。通过衔接国家和省级平台,利用大数据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家庭状况,形成“一人一策”分析报告,同步匹配乡镇(街道)、行业部门帮扶政策。进一步强化项目保障,2023年共计投入各级财政衔接资金7758.71万元实施项目51个。 

  双向织网,线下监测全覆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压实“五方”责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村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的排查机制。一是自上而下“全员遍访”。实行干部职工一季一遍访,全市76家单位3815名干部进村入户进行遍访,找准“三类人员”,摸清家底资源、人员情况、收入状况、发展需求、增收目标等,及时发现干预,动态调整措施,提高监测和帮扶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二是自下而上“吹哨报道”。由市委领导挂包,整合市乡村干部力量,建立三级动态监测和帮扶网格497个,安排乡村预警员、核查员、管理员“三员预警”855人,市级部门点对点“服务员”156人,印制《开远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动态监测责任卡》,市乡人对人、点到点开展联动监测帮扶,做到村级网格员有反馈,市乡干部立即现场报道,实现了横向监测不漏一户,纵向发现问题及时、帮扶跟进及时、风险消除及时。 

  产业特色化,提升造血功能。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帮扶增收的核心一招,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稳产业夯实经营性收入,实现人均生产经营性纯收入5907.67元,较2021年增1129.92元,同比增长22.12%。一是资金投入更聚焦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持续打造产业集聚,连续两年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达70%以上。聚焦开远藠头、葫芦梨两大特色产业,先后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308万元,建成珍珠玉蕌头分拣中心、葫芦梨精深加工基地;高标准建设“烟叶+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流转土地1万亩推广朱有勇院士团队旱地水稻种植及烟粮协同种植模式,构建烟叶与粮食、高原特色作物融合发展态势;以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打造“七彩云菊”系列高端花卉,园区范围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00元。二是利益联结注重全覆盖、常态化。深化“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参与“双绑”联结的龙头企业19户、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26户,实现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人口产业帮扶全覆盖。 

  就业多元化,打通最后一里。一是广泛宣传动员,搭建就业平台。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岗对接工作力度,提升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依托市、乡、村三级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抖音、微信等全媒体平台,举办巡回招聘会等形式推送招聘岗位17650个,积极动员有劳动能力和条件的群众积极参与就业。目前,开远市四大园区企业吸纳市内外城乡劳动力稳定就业5108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500余人。二是全力稳岗扩岗,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加强公益性岗位管理,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858个,吸纳855名脱贫人口就近就便就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25个,吸纳城乡居民稳定就业350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12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604人,其中脱贫劳动力9200人(省外3304人,市外省内911人)。 

  购销网络化,畅通产品渠道。一是推进快递进村。构建市、乡、村三级农村快递网络服务体系,建成1个市级快递分拣中心、5个乡镇流转中心、46个村邮站,快递通邮率达100%。直接或间接为村民节省取件费用和物流费近180万元,间接提升农产品销售额近95万元,“红色村邮站”管理服务费收益23.26万元。二是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入驻企业17家),村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55个,充分发挥市级服务中心辐射带动作用,集中统一包装脱贫群众粮食、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安排财政衔接资金扶持全市55个行政村(社区)将村集体经济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相互促进发展,畅通“快递进村到家,农产品出村进城”双向渠道。 

  新风新变化,激活内生动力。一是深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市555个村民小组村规民约,利用农村大喇叭、宣传栏、墙体文化等形式和载体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组织乡土能人、五老人员、青年学者、各级先进典型、行业部门专家成立宣讲团,通过“院坝会”“火塘会”“田埂会”等形式,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8223场次,受众达20余万人次。二是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倡导文明新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坚持城乡同创共建,移风易俗引领乡村新风,依托全市327支注册志愿服务队伍和9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91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