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3-00201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主题分类
政民综合
发布机构
开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2-02
信息名称
开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远市“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现将《开远市“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12月30日 

  开远市“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教育体育事业融合发展,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是开远教育体育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省《教育现代化2035》《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加快推进红河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红河州“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开远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等,结合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经验与成绩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州内领先、省内一流”的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实施教育现代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体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走势。 

  (一)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和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成立了市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委,形成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打造“铸党魂,立师德,正校风,争一流”的开远学校党建品牌,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常规管理、教育教学、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融合。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二)教育体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开远教育体育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满意度不断攀升,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红河州前列。一是荣获多项荣誉。先后获得“全省‘十二五’期间绿色创建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云南省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云南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等荣誉,顺利通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标准化建设省级验收。全市现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5所,“全国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7所,“全国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所,云南省体育特色学校9所,省级“平安校园”7所,州级“平安校园”13所等。二是高考成绩屡创佳绩,科技创新教育、艺体教育成效初现。2018、2019、2020年高考总上线率均为100%,一本上线率2018年居全州县市第一,2019年、2020年居全州县市第二,一本上线率、本科上线率、“红烟桃李奖”人数等指标持续名列全州前列。 

  (三)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一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落实。2016至2020年,全市教育投入分别为5.83亿元、6.05亿元、6.95亿元、5.99亿元、7.45亿元,分别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0.96%、20.48%、20.26%、15.87%、20.56%。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完成新建(改扩建)马者哨、小龙潭、羊街等3所中心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开二中、开三中、开五中、开九中、开十二中、小龙潭中心校、大庄中心校、碑格中心校、马者哨中心校等9所中小学;引入行知学校办学,增设实验中学高中部;完成全市42个“一村一幼”和“班改幼”项目建设,实现村级行政区划幼儿园全覆盖;完成110余栋7万余平方米的中小学幼儿园C级不安全校舍加固改造工程;完成50所“厕所革命”建设工程。2020年,全市学校占地面积2325.43亩,校舍建筑面积68.91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3.02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学校“三防”建设全面夯实。2019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015万元全力推进学校“三防”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四个100%目标任务,学校安全基础设施全面夯实。四是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明显。完成云南省义务教育网络建设工作,优化教育城域网建设,扩充互联网出口到2G,光纤网络接入全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完善了中小学视频监控系统和一键式报警系统建设;完善了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用计算机、教师备课电脑、教学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等教学设备设施标准化的建设与配置,宽带网络和多媒体设备进入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普通教室,提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四)教育领域改革持续深化 

  “十三五”期间,教育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一是深入推进“市控局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全省“县管校聘”相关文件的出台做出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得到省级领导高度肯定。完善了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条件,实行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二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经过多年的探索,各校基本形成以小组合作、以学定教等教学特色。三是完成教育体育职能合并。制定《开远市教育体育局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方案》,完成新机构挂牌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转隶调整和职责划转工作。增加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相关职能,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注重完善科室之间的统筹协调,推动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五)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 

  “十三五”期间,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师资水平,尊重教育规律、规范教育秩序。高中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注重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监管机制,实施优势带动战略,采取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老校带新校、名校带民校办学模式,打造教育共同体,实现课程、教师、设施设备等优质资源共享。二是完成国家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达标创建。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各中小学设置与班额、校舍建设、教师与经费、设备与场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促进了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2015年达到国家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目标。 

  (六)各类教育发展日益协调 

  “十三五”期间,各类教育发展日益协调。一是学前教育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64.61%,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110.77%,比2015年的84.7%增长26.07%,全社会关心支持幼儿教育的氛围基本形成。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间和校际间差距明显缩小,全面巩固和提升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和水平。2020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比2015年提高了0.4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5.58%,比2015年的74.44%增长31.14%。三是高中教育普及发展。开远实验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通过推进开远一中、开远四中改扩建工程,扩大教育资源,适当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力度,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更加趋向合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逐年提高。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51%,比2015年的78.22%增长13.29%。四是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普通中小学每年招收新生700余人,幼儿园每年招收新生3300余人,全市从事民办教育的教职工共有1300余人,有效的促进了就业。五是特殊教育加快发展。2020年设立开远市特殊教育学校,全市有6—1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204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 

  (七)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十三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一是补齐教师建设短板。提拔任用副校级及以上领导干部95人,新进教师485人,选派城乡教师进行轮岗交流、跟岗培训546人次。二是强化教科研工作。组建市级名师工作室8个,五年来累计投入教师培训经费1744万元,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2.9万余人次;全市共有7人获省级荣誉,62人获州级荣誉,908人获市级荣誉;共有国家、省、州课题立项61项,市级课题立项400项,已结题288项;共有12202篇论文获各级各类奖项;组织教师向《开远教育》投稿4300余篇,向《红河教育》投稿稿件1200余篇,编辑出刊《开远教育》期刊20期,编辑出版《凤凰花开》5册。 

  (八)教育扶贫质量得到巩固 

  “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育扶贫质量得到巩固。一是聚焦反馈问题整改,成立了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局领导和科室人员分片包保乡镇(街道)学校教育扶贫工作责任区。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聚焦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民主党派监督等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推动“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行动。二是落实建档立卡户学生资助全覆盖。出台《开远市教育扶贫实施方案》《开远市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开远市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问责办法》等文件,实施职业教育雨露计划工作,累计补助3083人次,金额594万元。严格落实国家各级各类惠民政策,建档立卡户学生实现资助全覆盖。三是压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抓住春秋两季开学关键时间节点,深入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落实“一校一方案”“一人一方案”,确保精准劝返、精准安置和精准施策;牵头完善控辍保学综合治理机制,督促指导乡镇(街道)强力推进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九)教育体育融合逐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体育各领域改革力度持续加大,组织网络日趋完善,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是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各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切实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小学、初中学生每天3小时,高中学生每天2小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85%,学校体育工作成效显著,校园足球已成为开远城市名片。二是竞技体育水平稳固提升。逐步形成以足球、武术、围棋等为龙头带动游泳、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项青少年体育运动共同发展格局。足球项目成绩突出,获得省级锦标赛、年度比赛冠军10余次,亚军、季军20余次。三是体育设施设备建设持续完善。全市现有体育设施866个,健身步道6.9万平方米。其中:足球场地67块(十一人制足球场16块、八人制足球场16块、五人制足球场35块),篮球场地420块,排球场地14块,网球场地21块,羽毛球场地56块,乒乓球场地87块,游泳馆(池)6个,健身路径152套。2020年建成8.5万余平方米的体育创意产业园,市体育中心所属的所有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元旦穿城赛跑”、“小康杯”足球系列比赛、凤凰山定向越野赛、环凤凰湖半程马拉松赛、“武术之乡”系列赛事、“双拥杯”篮球比赛等已经成为开远品牌体育赛事。 

  总体来看,“十三五”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十三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圆满收官,我市教育体育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新阶段。 

    

  开远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属 性 

单位 

2015年 

完成情况 

2019年 

完成情况 

2020年 

规划目标 

2020年 

完成情况 

1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约束性 

% 

96.63 

99.95 

≥99 

≥100 

2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约束性 

% 

84.7 

118.37 

≥85 

110.77  

3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约束性 

% 

104.51 

105.12 

≥100 

102.46 

4 

初中三年完学率 

约束性 

% 

88.28 

104.78 

≥98 

99.20 

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约束性 

% 

74.44 

100.89 

90 

105.58 

6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约束性 

% 

78.22 

85.54 

90 

91.51 

7 

高考一本上线率 

约束性 

% 

15.7 

19.7 

26 

16.9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把握新机遇 

  1.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州委“13611”工作思路,坚持“六个大抓”,弘扬“说到做到、说干就干、攻坚克难、干就干成”的“开远现象”,坚定不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带动城市和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以来,开远五次跻身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市,经济的腾飞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乘势而上,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新发展注入新动能,确保开远教育体育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 

  2.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远景目标。开远教育要顺应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在教育理念、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教育设施、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要有新举措,争取实现新突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开远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开远,逐步实现“州内领先、省内一流”的教育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程度备加关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对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开远必须以更大的勇气与魄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扩规提质和特色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开远的学生都能“有学上、上得起、上好学”,持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应对新挑战 

  1.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挑战。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州委、州政府提出了“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的工作思路,红河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必将进一步提速。开远地处滇南中心城市(蒙自、个旧、开远)核心区域,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等较为欠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不高且难以适应新时代开远教育对外开放的需要。因此,应加强中小学的外语教育改革,探索加强同周边地区通用语言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2.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新挑战。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优秀教师、优质生源等竞争愈发激烈。开远教育不仅面临着红河州各县市教育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州内竞争,还要直面省会昆明的虹吸效应,以及曲靖、玉溪和文山等教育的激烈竞争,这种激烈的竞争将引发优质教师、生源的流失,对开远教育品牌打造、巩固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福利待遇和发展空间更为优越省内优质学校的崛起,将导致一批开远优质教师的流失。 

  (三)存在的问题 

  1.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就近入学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难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发展。随迁子女入学人数不断增加与城区学校的学位容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弱、城市挤”现象更加突出。 

  2.基础设施建设有短板。公办幼儿园建设不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普通高中基础建设有短板,优质学位供给不足。学校室内体育设施、校园运动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不足,未能实现城乡100%覆盖。 

  3.优质资源还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和山区优质教育的短板仍然突出,城市和农村、坝区和山区、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仍然较大。体育竞技人才培养面临“尖子不尖、特色不特”的问题,体育产业缺乏品牌优势,群众体育活动特色和品牌建设不明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名片还需加大力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市教育体育优质资源供给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4.队伍建设仍是重要短板。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性缺编问题仍然存在。师德师风建设仍有短板。部分学校体育教师配置力度不足,竞技体育教练员培养和专业发展有待加强,每千人拥有基层群众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不能满足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 

  5.高质量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学校特色发展不足,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急需加快提升。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还不够强,教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水平不高,引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群众体育组织发展不充分,竞技体育训练条件和资源需要进一步扩大。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小、服务品位不高、凝聚人气不足,拉动经济发展影响力有限,信息化对促进教育体育改革发展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融合创新能力等方面尚显不足。 

  6.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尚需提升。学校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学校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在管理上过度关注智育;校本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的差异度、多样化不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满足;教学方法上过度依赖教师讲授、学生识记,应试教育倾向明显,学生学习的广度、深度、丰富度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供给不足,急需结合自身办学基础、未来需求,明确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开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开远,为逐步实现“州内领先、省内一流”的教育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为2035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施原则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教育体育“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教育现代化2035中长期目标相衔接,既满足现实需要,又谋划远期目标,促进长远发展。发挥基础优势,顺应教育改革发展大趋势,破解瓶颈,加快开远教育现代化进程。 

  ——尊重规律,改革创新。根据开远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体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推动体教融合,以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开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重点,统筹兼顾。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坚持补齐短板和提高质量并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统筹兼顾各类教育发展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促进开远教育体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优先发展,服务人民。把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优先发展教育的体制机制。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获得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作为教育体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事业。 

  ——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解决教育发展所需、基层学校所困、人民群众所盼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现各类教育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加强健身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坚持建管并举,提高健身场地设施使用率。 

  三、总体目标 

  到2023年,力争达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更加多样化、更具特色,职业教育与产业更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教育服务更加公平,教育保障更加有力,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教育开放水平持续提升,青少年体育发展更蓬勃,竞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更普及,全市人民身体素养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体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教育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迈进,教育体育对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体育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州内领先、省内一流”水平。 

  四、主要指标 

  开远市“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2年 

2025年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5% 

9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99%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3% 

93%以上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70% 

80%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75% 

76% 

新增劳动力受高中阶段教育及以上教育比例 

88% 

90% 

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9 

11 

学生近视防控 

全市所有中小学每年学生近视发生率 

降低0.5%以上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所) 

25 

26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48% 

50%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 

89% 

90%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49 

2.5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五育”并举局面基本形成,德育实效更加突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26所,“全国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所,“全国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5所;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每所学校建立不少于1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全市培育建立3至5个劳动教育示范校;实现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全覆盖。 

  ——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普及普惠发展。科学规划布局,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到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86%以上,其中公办园达到60%以上,力争在园教师持证率达到100%。逐年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适时调整学校布局,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差距。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优质均衡标准,力争到2023年底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 

  ——推进普高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促进优质特色发展。到2022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开展分层走班制教学,制定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和高中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标准。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建和改扩建1至2所普通高中,打造1所省级示范性特色高中。 

  ——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有效扩充城镇学校学位,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到2025年,新建幼儿园3所以上、完全中学1所;改扩建小学42所,提升改造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运动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师资保障。2025年全市创建3个校长工作室,1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5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育省州优秀教师90名及以上。到2025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76%以上。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90%以上中小学校达到省定标准,全面完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6至10个智慧校园示范校。 

  ——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到202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率力争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0%以上。所有中小学每年学生近视发生率降低0.5%以上,肥胖率及营养不良现象有效降低,大力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人口5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加强“四史”教育,聚焦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思想品德、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 

  深入持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市教育体育系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建立健全对教育体育系统领导干部、思政课骨干教师、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等专题培训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建设,统筹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丰富中小学的教学形式,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始终把学校党建和德育工作摆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及各环节,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途径,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一校一品”校园文化特色,选树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师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清洁化水平,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校园,确保70%以上的学校达到绿色学校创建要求。重视家庭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统筹社区、各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细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抓实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三)抓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将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学校领导班子共同把思政课作为“学校第一课”抓好落实。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初中、高中学校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低、中年级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高年级思政课教师以专职为主。实施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优先发展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入党,逐步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到2023年,对专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日的集中脱产培训。建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培养一批思政课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批“示范课堂”和精品课程。全系统形成全员思政、人人参与思政、主打思政的良好氛围。 

专栏一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 

大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加强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督导评估等7个方面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完善育人机制,挖掘育人要素,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强化经费预算保障,切实加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成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并发挥其专家咨询作用,探索成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的建设力度。 

  (四)着力强化体育锻炼工作 

  1.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充分发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作用,开展学生体质和视力监测,发布《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丰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逐步实施以篮球、排球、武术为重点的单项体育项目,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每学年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市教育体育局每年举办3次以上全市性学生体育单项比赛或1次综合性运动会,不断创新运动会的举办形式和项目设置,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春游、秋游等活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2.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倡导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严格落实足球课程安排,每班每周安排1节足球课开展足球教学,形成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规范小学、初中、高中三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机制。推进体教融合,鼓励和支持市少体校、市足球协会、市篮球协会等体育协会及社会资源,依托有特色、有条件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体育项目传统学校、青少年体育倶乐部、学校体育社团建设,在师资、资金上给予优先支持,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激发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的活力与动力。到2025年,力争全市“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26所,“全国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所,“全国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5所。加强学生近视防控,持续推动健康教育和视力保护专项行动,将学生近视防控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各类学校的考核评价指标,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五)着力增强美育熏陶工作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将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爱好。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配齐配足音乐、美术、书法等教师,着力解决美育师资不均衡问题。通过名师工作室、培训进修、师徒结对、集体教研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帮扶,提高美育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少先队、共青团组织作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阵地作用,深入推进舞蹈、戏剧、戏曲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体验性活动,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建立兴趣小组和学生艺术社团,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充分发挥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到2025年,创建一批美育示范校。 

  (六)着力抓实劳动实践教育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把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执行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求,在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的同时,每学年设立1周为劳动周,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到2025年,每所学校建立不少于1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全市培育建立3至5个劳动教育示范校。 

  (七)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国家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要建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到2025年,实现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全覆盖。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至2025年,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达3至5所。 

  (八)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全面推进文明校园、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创新活动载体,深化实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活动为主线,开展好开远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宣传、传承红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学雷锋志愿服务、“劳动美”社会实践和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家校联动,凝聚创建合力,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体系,凝聚教育共识,发挥“小手拉大手”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家校携手助力创文的强大合力。持续推进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行动,强化校园安全管理,营造安全有序、健康文明的育人环境。全面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教体系统人人关心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力争到2023年,完小及以上学校实现文明校园100%全覆盖,高质量完成教体系统创建任务。 

  二、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防止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探索实行多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完善评价结果公开机制。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面向未来,明确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建立学业负担监测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二)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管理改革 

  1.深入推进“市控局管校聘”改革工作。完善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落实国家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要求。做好云南省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经验推广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开远市教职工“市控局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以“市控”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以“局管”破解人力资源固化,以“校聘”破解教师职业倦怠。总结学校全员竞聘经验,结合《开远市推进干部岗位交流暂行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职工岗位交流机制,完善教育体育系统轮岗交流办法,全面激发教职工内生动力。 

  2.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按照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和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定标准;根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对不同学校科学合理选聘相应职级的校长。建立和完善校长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完善校长工作目标公开、校长年度和聘期考核、校长职级退出、校长职级奖励等制度。各职级校长差别化职级奖励所需经费争取列入财政预算,在绩效工资总量外单列实施,校长离开工作岗位后不再享受职级考核奖励。 

  3.深化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将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落实晋升职称必须有乡村学校工作经历的要求,在乡村学校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的教师晋升职称优先推荐。进一步完善岗位职数区域集中管理、统筹使用机制,全力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让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岗位晋升有更大的空间,努力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改革 

  健全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政机制,提升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履行职责的能力,乡(镇)政府任期内至少接受一次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建立健全督学体系,选聘数量足够、符合条件的专兼职督学;建立涵盖中小学幼儿园的督学责任区,认真开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对各类教育进行科学、系统、权威的评估监测,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积极探索开展中小学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 

  1.完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促进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充分发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作用,健全工作规程,明确工作程序,明晰各成员单位教育督导职责,加强沟通联络,形成在国家、省、州教育督导机构指导下,市级教育督导机构统一协调、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教育督导工作格局。落实“管办评”分离原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规范各种评审、评估、评价、评选、评比、检查等活动,将各类教育的督导评价、检查验收、质量检测等事项归口到教育督导部门,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 

  2.加强督学队伍建设,落实督学工作补助。严格督学的选拔和聘任,强化督学管理,完善市级督学、督学责任区责任督学和挂牌责任督学的管理机制,建立督学培训制度,促进督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督学队伍。改革兼职督学工作机制,确保兼职督学能正常的开展教育督导工作,并享受督学正常待遇。实行督导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机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单列教育督导工作经费不少于10万元,建立督学工作补助制度,争取设置教育督导工作人员尤其是兼职督学的专项补贴。将责任督学的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将优秀责任督学纳入教育部门年度表彰,对年度考核不称职的责任督学,取消其督学资格并予以解聘。 

  3.完善督导评估工作机制,助推教育快速发展。健全市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督导评估机制,有效发挥教育督导“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保障教育事业优先优质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第三方组织参与评价,保证教育评价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科学统筹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体系,增强教育督导评估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坚持以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4.健全教育督导结果运用机制,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健全督导报告发布、结果公告、整改复查和问责制度,有效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实行教育督导约谈、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建立督导评估“回头看”制度,让学校工作在督导过程中切实得到改进,促进学校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通过督导评价的结果应用,强化教育督导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加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学校坚持质量核心,实现教育向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迈进。 

  (四)推进新时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全覆盖,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20年秋季学期起,对新入学的初一年级学生严格执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至2023年初中各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分别按一定比例折算分值,成绩计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从2020年起,逐年提高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比例,到2023年实现100%分配到校并每年对分配指标作动态调整。 

  (五)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教育执法机制,加强教育执法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由教育会同财政、公安、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同政法部门的合作,建立校园欺凌、性侵犯学生等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机制。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和明察暗访等方式,持续加大对教育领域突出问题的查处整治,实现教育治理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尊重教育发展规律,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减轻学校负担。 

  2.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重大教育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履行重大教育决策法定程序,多形式多渠道听取公众和社会各界对重大教育决策的意见建议。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努力形成社会依法参与监督、学校依法办学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强化学校依照章程和制度办事的意识,依法办学、从严治校。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加大对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惩治力度,严肃教育行风。 

  3.加强法治教育宣传。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社会法治教育资源,在全市教育系统定期举办法治文艺大赛、普法微视频展映、法治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征集、法治知识网络大赛等活动,引导各类学校开展丰富多彩“法律进学校”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规范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伤害事故调解制度、矛盾纠纷化解制度,保护师生合法权益。 

  4.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探索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体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创新教育体育治理方式,借助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手段,创新教育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整合各类教育体育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教育体育管理、决策、监测、评价等管理信息化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加快学生学习成长、教育教学质量、青少年体质健康、运动员选拔培养、全民健身运动、体育产业及赛事等大数据的采集与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在督政、督学、评估、安全管理、质量监测等业务中的融合应用。完善县域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各学段优秀率、合格率、巩固率、综合素质指标、学生能力发展指标等数据采集机制,建成区域教育质量大数据平台。到2025年,初步全面建成智慧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 

  三、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完善教育发展政策,破除制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更加公平而有质量,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1.科学规划布局,扩大公办普惠资源。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民办村级幼儿园由乡镇中心校逐步收回。加强师资配备,配齐配足幼儿园保教人员,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逐步加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办好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和管理指导作用。按照3万人口以上乡镇至少办好2所、3万人口以下乡镇至少办好1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在实现“一村一幼”、“一乡一公办”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推进“一乡两公办”建设任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规范盈利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引导民办幼儿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提升办园水平。启动凤凰、彩云、阿得邑幼儿园等建设项目。到2025年,把全市18所公建民营幼儿园收回公办,新增公办学位1514个,其中:乐白道街道3所(公办学位345个),灵泉街道3所(公办学位149个),小龙潭镇1所(公办学位150个),羊街乡6所(公办学位370个),中和营镇5所(公办学位500个)。引导和鼓励20所民办幼儿园办成普惠性民办园,提供3430个普惠性学位。其中:乐白道街道11所(普惠性学位1710个),灵泉街道5所(普惠性学位940个),小龙潭镇1所(普惠性学位230个),羊街乡2所(普惠性学位310个),中和营镇1所(普惠性学位240个)。 

  2.规范日常管理,提高幼儿园保育质量。贯彻落实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面推行幼儿园保教课程游戏化,鼓励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发游戏化课程资源,实施好以游戏活动为主的保教活动。加强指导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制定课程计划、创设教育环境、安排一日活动、指导游戏活动,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规范管理,切实提高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水平,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幼儿园等级创建、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加大创建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力度,以“示范引领、共同发展”的理念,实现高等级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加。抓好市内一级示范园对口帮扶工作,开展多层次对口帮扶农村幼儿园工作,力争2022年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 

 

专栏二  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 

针对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达标的问题,开展幼儿园在园儿童信息与公安局户籍信息比对工作,抓实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属地管理责任,多渠道接纳适龄幼儿入园,扩大在园规模,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针对班额不达标和园舍条件不达标问题,减少园舍条件不足幼儿园招生计划数,严格控制在园规模。针对幼儿园教职工配备不足的问题,通过事业单位公招、部分小学教师转岗及政府购买服务对公办幼儿园教职工进行逐年补充,同时加强指导和督促民办园增配教职工,逐步增加幼儿园教职工配备,多渠道提升民办幼儿园教职工比例和质量。到2025年,新建成幼儿园8所,整体搬迁幼儿园1所,规划新建成面积46361.4平方米,新增班级111个,新增学位3330个,预计投入18417.8万元。到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86%以上,其中公办园达到60%以上,全面建成广覆盖、保基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达标创建。根据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布局、人口变化与流动等因素,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全面落实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加快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聚焦“双减”促“双升”,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全面巩固和提升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和水平,补齐现有义务教育发展短板,促使城乡间和校际间差距明显缩小,各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政府保障水平、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力争到2023年达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2.推进高标准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加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按照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建设标准,补齐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确保学校硬件达标,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 

  3.完善控辍保学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压实“双线四级”责任,建立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关爱与精准帮扶责任制,防止学生因经济困难、身体残疾、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而失学辍学。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落实政府、学校和监护人责任,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受教育权益。强化依法控辍保学,明确政府、学校和监护人的责任,全面推行“四步法”。建立学习困难学生个性化帮扶机制,确保学生不因学习困难而失学辍学。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籍管理系统,精准跟踪每一名学生的就学状态,及时发现报告辍学学生的情况,完善劝返学生分类安置和补偿教育措施,确保辍学学生返校后能留得住、学得好。初中三年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 

专栏三  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 

以资源配置为抓手,合理编制中小学规划,办好农村学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改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解决城镇学位不足、大班额等问题。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双线四级”责任。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实现中小学结对帮扶全覆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及结果运用,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到2025年,建成总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完中1所,其中新增初中学位3000个,规划投资50000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13855平方米小学1所,新增学位1620个,规划投资8300万元;完成乡镇10所农村学校总建筑面积19320平方米的教师周转宿舍项目,规划投资8000万元;完成义务教育学校95000平方米校舍、29000平方米运动场改扩建项目,规划投资53000万元;完成17所义务教育学校环形跑道运动场、篮球场提升改造项目,规划投资4500万元;完成2所中心校整体搬迁建设项目,规划投资200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专门学校1所,新增学位240个,规划投资1300万元;采购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设备,规划投资4468万元。 

  (三)全力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1.合理优化高中办学资源。加大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力度,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等改建和扩建工程,有计划地增加学位,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逐步实现全封闭式管理。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及稳定的增长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统筹各项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以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分层教学和学生选课走班等教学改革的要求。 

  2.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优质发展。紧跟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实施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生涯规划教育等措施,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升学就业、生涯规划、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指导,满足不同潜质和兴趣爱好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创建智慧校园,积极落实“精准教学”相关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善和落实区域内优质高中与薄弱高中之间的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指导和支持学校根据当前形势,找准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实现“特色强校”目标。加快推进第一中学学校晋级升等和科技创新教育,推动航天北斗工作室科普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等特色强校项目发展。强化第四中学校“特长教育”,探索体育、音乐、美术等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3.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坚持扩规和提质双发力,切实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明确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目标,建立健全以“入口定出口”为主、“成绩加素养”为辅的评价机制,完善对高中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完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提升奖惩机制,探索建立学校利用通过自筹资金和办学收入进行高考成效奖励的措施,激励各高中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引导民办高中健康良性发展,逐步扩大民办学校招生规模。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互通机制,探索课程互选、资源互通,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初中升高中激励机制,推动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和从业人员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形式的成人高中教育、半工半读教育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大幅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专栏四  普通高中教育提质发展工作 

加大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力度,制定标准化建设“一校一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探索推行高效办学管理体系,加强招生工作管理,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发展,打造“一校一品”,探索“一校多品”,为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提升奠定扎实基础。到2025年,新建成完中1所,其中增加普通高中学位1200个,规划投资50000万元;完成总建筑面积15810平方米的高中扩容提质建设项目,规划投资8743万元。“十四五”末,全市本科上线率力争突破75%,其中一本上线率力争突破22%,高考质量综合排名位居全州前列。到2025年开远一中一本上线率力争突破50%,且600分以上人数居北部七县一中前三名,达到“双一流”大学录取线的人数力争突破80人。到2025年,开远四中本科上线率力争突破60%,其中特长生本科上线率力争突破80%,一本上线人数有新突破。 

  (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举办综合高中,助力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支持鼓励中职学校开展“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实施“1+X”证书试点制度;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企业进入校园,建好用好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盘活办学资源,支持弹性学制,积极开展成人中专教育,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鼓励中职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举办普职融合班,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并接受部分职业技能学习;探索“专门教育”学校(班)等特色教学模式,开展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叛逆厌学、轻微违法等难以在原就读学校正常完成学业的青少年的补偿教育。 

  (五)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统筹协调,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审批范围,规范审批流程,逐步推行网上审批。按照《云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平稳有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的通知》进行登记,本着“谁主管、谁审批,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切实推进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公开民办学校审批信息,建立“黑白名单”制度,民办学校实行“亮证办学”。优化年检工作,纠正不规范办学。针对招生入学、规范收费、队伍建设和安全稳定等重点工作,实施“一票否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范围内的教育机构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云南省幼儿园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完善审批及退出机制,强化源头监管。坚持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法定责任,在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六)推进民族教育优质内涵发展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深刻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持续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用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及其他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政策。 

  (七)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学校建设支持保障机制 

  健全学段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公平教育,获得自我发展机会。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保障能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建好、管好、用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室),为残疾学生开展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特殊教育专业服务;切实开展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增强特殊教育保障体系,积极争取为特殊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加强对特殊教育各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6000元补助政策;增强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加强“一生一策”的探索研究及教材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入特殊教育学校等方式,全面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积极探索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特殊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升开远市特殊教育发展水平。 

  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出台专门学校办学标准,明确师生比、班额、招生程序、评估标准、经费保障等,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对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水平。联合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全面梳理、论证专门学校建设的相关工作,积极主动谋划思考,筑牢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扎实做好心理教育,强化校园环境整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学生信息高度保密,避免问题青少年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标签”。到2025年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健全的专门学校1所。 

  (八)构建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1.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健全以开远市社区教育学院和开远市老年开放学习中心为骨干、社区和企业为基础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加强开远市社区教育学院和开远市老年开放学习中心建设,推进开远市社区教育学院和开远市老年开放学习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资源平台和支撑载体。加大老年教育经费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拓宽办学规模,促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7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50%以上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学习点,经常性参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2.发展多层次教育培训。构建全体劳动者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开远市社区教育学院加强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开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培训项目,重点面向企业职工、院校学生、退役士兵及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等各类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支持办好涉农专业,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规范发展社会培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 

  3.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鼓励云南红河技师学院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依托开远市老年开放学习中心,积极融入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覆盖到社区(村)的五级老年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家门口”老年大学建设。编写老年教育相关教材。完善“互联网+老年教育”服务模式。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推动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完善教育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社会功能,推动学习型城市创建。 

  四、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一)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深化巩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成果,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支部一亮点”基层党建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党员教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示范标杆。强化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实践全过程。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发挥先进德育工作者、最美教师等多项评定的引领作用,激励教师充分彰显师德精神。 

  (二)加快补齐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短板 

  通过紧缺人才引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公开选调、特岗教师招聘等形式多渠道补充教师。科学设置教师招聘岗位,加大体艺教师招聘力度。学前教育可通过小学转岗、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招聘等方式,不断满足学前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现实需要。义务教育新增教师向紧缺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市内高中学校部分学科教师,实行动态跨校调配,确保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流动的精准、有效,满足高考改革选课走班要求。统筹中小学教师资源,确保配足配强体育教师,加大体育课程教科研力度,加快体育教师及体校教练员专业化发展进程。 

  (三)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搭建省、州、县(市)名师和名校长资源,构建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共同体。每年遴选30名综合素质好的中青年校长、副校长、后备干部参加省州级培训,加强省级“名校长工作室”申报和建设,培养孵化一批优秀中小学校长。建立骨干教师引领辐射机制,实行骨干教师动态管理。 

  开展在线学习和日常教研相结合,把教师研训重心下移至基层学校,大力开展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校本研训活动。重点围绕学科育德、学科知识体系、课堂学习指导与有效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方面完善培训课程设置。增加网络研修比重,推进教师自主选学,实施混合式研修。 

  (四)健全和完善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来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普通中小学校按“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责重酬高”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绩效分配向班主任、教学一线教师、超工作量、艰苦地区人员倾斜。健全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开展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 

  关爱教职工,积极组织开展教职工活动,强化集体认同感,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教师配备推荐重点阅读书目。建立规范的惩戒制度,对师德师风有严重问题,或业务工作不能胜任的教师,不再适合教书育人的及时清理出教师队伍。坚决贯彻中央、省级、州级关于教师减负的各项工作部署,全面清理学校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不得要求学校和教师反复填写常规性表册并进行检查,严禁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未经审批报备随意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不得向教师摊派与教育无关培训。 

专栏五  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把“市控局管校聘”改革与校长职级制改革相结合,逐步完善交流轮岗、城区学校公开选调、三级竞聘、局管干部流动等工作,完善奖惩评价和职称晋升机制,做好师资培训事宜,优化师资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2022年底,实现学校党组织书记分级培训全覆盖,学校党支部达标创建全覆盖,示范党支部达到10%以上。力争到2025年,示范党支部达到30%以上。整合全市名师资源,组建名师讲学团和名师工作室,多形式开展教学培训、教育科研等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及辐射作用。利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加强农村学校优秀班主任培养力度。到2025年,建成3个名校长工作室,1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5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每年不少于72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各校每年教师培训费按照占比不少于学校年度公用预算的10%安排。健全和完善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禁止无关事项进校园,持续抓实基层“减负”工作。 

  五、大力推进智慧教育体育建设 

  (一)大力推进教育智慧化建设 

  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按照完善机制、服务全局、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总体思路,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积极推进新时代“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与教育系统重构,探索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设智慧校园,发展智慧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在中小学学校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国家、省级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积极开展个性化教学应用,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教育应用,推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智能化服务,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探索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师生信息能力和素养。升级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我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应急管理的需要。开展基于线上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打通教育数据通道,构建教育数据标准体系,消除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共通共享。大力推进教育智慧化建设,到2025年,力争全面完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6—10个智慧校园示范校。 

  (二)大力推进体育数字化建设 

  推进体育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促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促进开远智慧体育发展。通过引进网络及数字化运营能力强的国内外企业,提升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公共体育设施智慧化、群众体育赛事信息化,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对运动员基本信息、训练计划和执行、体育产业、全民体质监测等数据的统计,建立数据监测机制。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专栏六  智慧教育体育建设项目 

把“智慧校园”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举和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投资60000万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设数字环境,让“智慧校园”落地生根;聚焦管理应用,让“智慧校园”开枝散叶;推进深度融合,让“智慧校园”开花结果。坚持“数字交互,绿色环保,运动健康”理念,持续推进“智慧步道+智慧公园+智慧学校+智慧社区”项目建设,构建绿色便捷的居民健身新载体,打造未来可期的城市活力新名片,助力全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成开远市体育大数据管理平台。 

  六、全面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完善体育设施建设管理 

  1.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推动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构建休闲健身运动场地设施网络。逐步建成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推进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加快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通过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免费或合理收费开放等措施增加供给,满足基本健身需求。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到2.5平方米,城市街道、社区、乡镇健身设施覆盖率超过95%,行政村(社区)健身设施全覆盖。 

  2.创新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强化健身休闲运动项目的监管体系建设,明确责任主体。积极推进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以“开远市建成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做好体育场馆运营、承办高级体育赛事、青少年体育运动培训、商业演出、体育用品销售、教学用品配送服务等经营活动,壮大开远体育产业市场,助力开远体育发展上台阶、创品牌。 

  (二)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以竞赛为杠杆,带动青少年体育训练。明确我市青少年竞技体育的目标定位为省内一流,州内领先。健全市级竞赛体系,完善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和灵活的赛制;加强全市各项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管理,稳步推进赛制改革创新。依托“足球之乡”、“武术之乡”、“围棋之乡”,整合各体育协会和社会资源,大力发展体育社会力量,扎实开展好青少年足球、武术、围棋三项传统项目的训练、比赛和参赛工作;同时开展好常规项目篮球、排球、田径、网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体育舞蹈等的组织、筹备、举办或承办工作。认真举办、积极参加青少年体育比赛,精心打造“中国城市少儿足球联赛”赛事、规范青少年体育竞赛机制。举办以青少年为参赛主体的市运会和年度全市各项青少年体育竞赛,加大办赛投入,提高办赛水平。完善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确保青少年快乐运动,健康成长。 

  2.加强教练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练员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执教水平,不断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重视中青年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条件具备情况下积极组织年轻教练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 

  (三)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1.推动群众体育健康发展。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20一2025年)》为主要抓手,落实目标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创新全民健身组织方式、活动开展方式、服务模式,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和满意度调查。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全民健身组织政策法规的制定,形成全民健身组织发展的管理和保障机制。每年开展1—2次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丰富群众体育开展。按照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的比例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25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争取达到全市人口50%。 

  2.推动休闲体育健康发展。推动健身休闲事业发展。以灵芝湖森林公园、三角海、泸江河、凤凰生态公园、体育创意产业园、凤凰谷养生养老项目等为依托打造集住宅、运动、休闲、康体、养老养生、度假、商业、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鼓励成立各项运动行业协会,建立有效的运动行业自我约束机制,完善运动行业信用体系,强化多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创造公正、公开、公平等竞争、运行有序的健身休闲运动市场体系。注重对运动人才的培养,加强与国内省内运动组织、协会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引进高端运动人才和职业培训,提升健身休闲运动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广泛调动社会力量,为贫困人口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科学指导等保障服务。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研制与推广适合特殊群体的日常健身活动项目、体育器材、科学健身方法。 

  (四)深入推动“体育+”融合 

  围绕开远的城市定位,不断更新体育理念,推动全市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延伸产业链条,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向改革要发展,向市场要投资。鼓励因地制宜推动“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养老”“体育+信息”的产业融合。支持和鼓励推进体育类社会团体、体育协会、企业、运动俱乐部等做大做强,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净化体育市场,走出一条由“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政府扶植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群众体育发展路子,从而推动健身休闲事业发展。 

专栏七  体育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体育师资、器材配备和场地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社会体育场地新建项目优先建在校内或学校周边,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成立市级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基地,组建市级学校体育讲师团,培训500名体育专兼职教师。加大体育教师招录工作,鼓励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建立城区学校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联动机制,大力支持学校成立体育社团,建立完善的校内、市级学校体育竞赛展演体系。投资12000万元,完善乡村体育健身设施。 

  七、加快构建教育保障体系 

  (一)狠抓校园安全卫生保健 

  1.织密校园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控网络。坚持健康第一、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严格执行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和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增强教育系统对传染病等重大疫情的应对处置能力。高度重视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配备中小学卫生健康副校长,加大防控近视、心理指导等工作力度,帮助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师生健康素养。 

  2.提升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水平。全面贯彻《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加强各类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加大学校卫生及食品安全管理力度,全面推进“6T食堂”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食品安全管理全过程的监督。配备学校营养健康管理人员,指导学校根据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学生餐营养指南等标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营养健康需求,优化学生餐带量食谱和营养素供给量,科学提升学校膳食营养水平。 

  3.强化校园周边环境和交通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由各级相关部门及学校共同参与的联动保障体系,依法维护校园周边秩序。全面夯实“三防”建设,严格落实“护学岗”群防群治机制,实现常态化护学活动。充分发挥“一校一警”民警联系中小学幼儿园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广移动警务、“互联网+校园安防管理”应用,及时通报校园警情,及时应对处置师生报警求助,提高校园安防工作效能。强化对学校及周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安全的监控,严格实施对校园周边200米内经营服务场所、生产经营活动及建设工程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者,构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4.全方位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将校园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标,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预防体系和管控机制,健全校园安全事故处理和风险化解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和保障机制。将保障校园安全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学校落实安全风险防控职责的监督检查,将安全风险防控作为考核学校及其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经费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并保障合理支出,通过法律、行政、社会服务、市场机制等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完善配套管理网络与服务系统,为学校及师生提供便捷、权威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 

  5.加快推进校园智慧安防建设和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坚持以“强化组织保障、强化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教育、强化智慧支撑”四个体系统筹推进,相互支撑,共同发力(即通过“4个1+N”安全防控体系架构),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着力推进“校园智慧安防”试点工作。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高起点规划、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分步推广模式推进校园智慧安防建设工作,到2022年全面完成学校校园智慧安防建设工作。全力打造平安校园,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校园安全综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开展平安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到2025年,省级平安校园创建达到10所,州级平安校园达到20所。 

  (二)全面落实资助保障政策 

  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重点保障脱贫家庭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群体,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前受理、贷中办理和贷后管理工作。发动社会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加强资助政策和成效宣传,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坚持学生资助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努力把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倾斜,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视野开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八、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认真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指示精神。坚持把坚定政治信仰放在干部队伍建设的首位,严把干部培养和选拔任用的政治关,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的实际行动体现对党绝对忠诚,切实将党性强、品行好、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干部配备到党务工作岗位,配齐配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推行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为中小学校党组织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奠定坚实基础。全面落实省州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民办学校党组织政治功能,推动党的建设有关内容写入学校章程、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监督制度、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规范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保障民办学校健康稳定发展。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关于教育体育系统党建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教育体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强化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智慧党建”进机关、进学校、进“两新”组织工作,贯彻落实“智慧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一张图”,实现党务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智慧化,大力推广“学习强国”手机APP、“云岭先锋”手机APP、云岭先锋网上党支部、党建盒子或党建TV的运用,实现党员教育信息化平台全覆盖。开展网上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现“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在线化、数字化。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体育类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工作保障机制,选好管好党组织书记和党建指导员,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组织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和党务干部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对党组织书记和普通党员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力水平。认真落实好党员发展“双培养”机制,把教育体育系统中优秀人才、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师吸收为党员,通过结对帮扶、青蓝工程等多种形式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骨干教师。 

  (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统战工作 

  坚决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意识形态工作年度清单,强化分析研判,强化教育体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坚决占领阵地、守住阵地、管好阵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体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总体规划。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有关要求,大力推动提升法纪意识和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整治常态化,从严规范党员干部廉洁从教行为,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深化教育体育改革有机融合,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及时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常规教育、典型示范引领等方式,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落实落细,着力构建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新格局。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发力纠治“四风”,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对教体系统干部职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法纪法规、制度条例等行为的查处,通过跟踪回访教育,严管厚爱,切实把制度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形成靠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的好风气,推动教师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新局面。 

  第四章  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育体育局负责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推进教育体育现代化重大问题,依靠部门大协同、大协作,推进“十四五”教育体育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凝聚社会合力,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公众多形式多途径参与教育体育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财政投入 

  依法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教育体育方面,建立投入长效机制,及时、足额拨付各类教育体育项目配套资金,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增加财政预算、加大对教育投入,重点支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配套等补短板工程项目。 

  三、完善落实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大教育决策议事协调力度,落实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将教育现代化纳入发展规划,做好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强化目标任务、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协同规划与实施。建立教育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建立督导问责机制,健全督查制度,将教育现代化推进情况作为评价教育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主动接受各级人大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 

  四、营造良好环境 

  加大舆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公众对教育体育工作的认识,强化“教育发展,全民有责”的观念,树立“体育生活化,健身经常化”的理念,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体育事业,共同推动教育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广泛宣传教育体育现代化的理念方法,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