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3-00033
信息分类
通知公告
主题分类
市场监督、安全生产监督
发布机构
开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1-08
信息名称
开远市城市安全风险白皮书

开远市城市安全风险

白皮书

 

 

 

 

 

开远市应急管理局

昆明理工大学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开远市城市安全风险白皮书》专家评审会专家信息表

专家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备注

叶燎原

云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

现任国家住建部科技委"城市安全与防灾"专家组专家,云南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云南省减灾委专家委主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谈树成

云南大学

院长/教授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志

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通信信息中心)

教授

科技部应急科技领域评审专家,国防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和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生态安全专家。

  前 言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城市安全工作高度重视,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抓城市工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推进城市安全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是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

  2013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将创建范围扩展为以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应急管理为基础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明确了创建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提出了到 2035 年的总体创建目标,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创建工作。云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示范创建目标和城市安全发展作出全盘谋划。2019年5月6日,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办发〔2019〕19 号),提出“到2020年,城市安全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建成一批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2020年7月26日,云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云南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云安办函〔2020〕45号),提出“2021年,积极推动昆明、曲靖、玉溪、保山等 4 个州(市)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开远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中东部,是滇南中心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滇南明珠”“滇南毓秀”“滇南商埠”之美誉。开远是河口口岸向北延伸第一站,北距昆明220公里,南距国家一级口岸河口240公里,在两大城市3小时交通圈内。是祖国南疆的交通要塞和通往东南亚的陆上咽喉要道,昆河公路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东南亚的陆上重要通道。是中越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开远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等称号。多年来,在开远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应急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不断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大量涌现,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为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有效防范事故发生,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市应急管理局委托昆明理工大学,通过深入调研和资料收集,全面系统地研判开远市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研究制定预防和应对措施,共同编制开远城市安全风险白皮书。本白皮书是对开远市当前城市安全风险总体状况的综合客观评述,是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推动城市安全发展,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指导文件,是未来一段时期推进开远平安建设的行动方案。其发布旨在增进公众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认识和了解,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方力量,打造安全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推进城市安全发展。

  第一章 城市安全现状、问题与发展目标

  1.1 发展现状

  城市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开远市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不断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着力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全市公共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1)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落实防灾减灾数据共享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建立部门间突发事件协作防御及处置机制。气象灾害监测率逐年提高,2019年、2020年、2021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分别为 0.61‰、2.19‰ 和1.01‰。

  (2)事故灾难总量持续平稳下降,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均呈下降趋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2019年、2020年、2021年亿元本地生产总值(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别为4.86%、3.34%和2.97%。交通安全事故降低,2018年、2019年、2020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分别为2.92、2.07和1.60。

  (3)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平稳可控。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度增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卫生监督体制和市、街道三级卫生应急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各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在云南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住院医疗费用同比例报销和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新农合”参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五年位居全州第一。实行“行业部门横向管理到边、乡镇(街道)纵向防控到底”的网格化、地毯式管理、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规范管理医疗机构和隔离点等措施,有效管控“新冠”病毒,取得可喜的成绩。

  (4)社会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建立综合运用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完善动态化、信息化、全时空、全覆盖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矛盾调处等机制逐步健全,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能力加强。“水电油气”等重要物资保障、粮食和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更加规范,城市运行安全物资保障能力提升。金融监管不断加强,金融秩序总体稳定。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不断提升。

  (5)为防范化解行业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有效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开远市应急局分析辖区内监管的非煤矿山和尾矿库、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工贸企业安全生产规律和特点,梳理各行业领域易导致重特大事故的安全风险情况,积极落实防范化解风险的各项管控措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明确监管重点,针对全市三户生产企业和10个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制定具体的监管计划,多频次高强度加强执法检查,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安全条件动态掌握,排查的隐患责令限期整改,重大隐患立即采取措施停止作业或撤出有关人员。非煤矿山加强尾矿库巡检,按照设计堆存;按要求开展尾矿坝在线监测及坝体稳定性分析;加强地下矿山巡检,加强地表移动带范围的观测和监控。对工贸行业金属冶炼企业提出中毒窒息事故、车辆伤害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灼烫事故、触电事故、涉爆企业粉尘爆炸主要防范措施。在交通上实行技术、人为和管理三重控制技术和风险防范措施。在火灾高风险场所风险防范上,重点对开远市西城区旧民居、旧市场等火灾易发区域进行整改,实施老城区旧房改造,逐步消除房屋耐火等级低、消防车通道宽度不足、市政消防设施不足等火灾隐患;加强出租房、城中村等区域火灾风险防范,结合“三改一拆”工作,对存在的火灾隐患非法建筑予以整治;深化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推动形成综合治理模式;试行“出租房星级管理”工作。对特种设备,加大对特种设备监管力度,责令四家企业停止使用超期未检的特种设备,并立即进行整改。

  1.2 面临问题

  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传统和非传统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城市存量风险大量存在,新增风险不断涌现,公共安全监管量大面广,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问题依然突出。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火灾事故、交通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工矿商贸事故、建筑施工事故、传染病、急性职业中毒、涉恐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仍面临着挑战。

  (1)自然灾害。开远地处云南高原南部,西临康滇地轴,东居黔桂台地边缘,在红河、南盘江两大断层之间。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形成褶皱、断层、断陷盆地,溶岩山地相间和南盘江及其支流纵横深切而成的中山峡谷等复杂地形,呈中等浅切割中山山地高原地貌。开远市夏长无冬,秋春相连,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坝区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2.4℃,干湿季分明,常年多干旱。因此开远市暴雨、干旱等极端性气象灾害越趋频繁,且伴有城市内涝、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塌陷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此外,河道漫堤、雷电、高温、寒冷、大风以及地震等灾害可能发生,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风险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早期的灾害防御工程低于现行的标准和要求,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

  (2)事故灾难。部分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从业人员因流动性大而缺乏基本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薄弱、应急能力低下、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仍较突出。早期的高层建筑防火等级偏低,消防、电气等设备设施日久老化,城中村数量多、建筑密度大、消防基础设施不足,特殊人群活动场所易发生火灾的部位多,人员的自防自救能力差,大型物资储备或专业市场可燃物高度集中,人员密集且流动量大,劳动密集型企业设备复杂、动火用电作业多,人员密度大,易于造成群死群伤,城市火灾风险极高。城市建设处于高峰期,施工安全事故易发,建筑施工坍塌事故风险极高。违法建筑缺乏正规监管,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城市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周边建筑基础,既有建筑坍塌事故风险极高。此外,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城市交通、危险化学品、工矿商贸、锂离子电池火灾爆炸等事故风险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3)公共卫生事件。红河州靠近越南,境内外人流、物流大,传染病和动物疫情容易跨境传播。食品供给对外依存度高,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务工人员众多,饮食卫生环境参差不齐,温暖潮湿的气候极易诱发食物中毒,公共卫生事件多发生在人员聚集场所。公共卫生事件以急性职业中毒为多,职业病防治工作任务较重。

  (4)社会安全事件。各类恐怖主义、极端势力、境内外涉恐人员回流等制造恐怖袭击的威胁依然存在,反恐怖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其次开远市作为一个以汉族为本市的主体民族,依次以彝族、苗族、回族、壮族、白族、傣族、哈尼族、纳西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十多种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城市,少数民族问题隐患依然存在。但近年来,开远市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好转,八类暴力案件持续高发的态势得到了良好抑制,但严重暴力刑事犯罪风险依然较高。因农村股份制改革、旧城改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将会进一步增多。金融监管面临挑战,“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威胁金融稳定。粮食、食用油、蔬菜、肉类、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水电油气”等重要物资的供应对外依赖性强,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拒绝服务攻击、入侵系统、僵尸网络和针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

  (5)随着人口的不断聚集、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将深刻影响、改变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对网络、金融、生命线工程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城市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将受到严峻挑战,社会脆弱性也会随之增强,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传统的和非传统的风险交织并存,突发事件和危机发生概率更高、影响也将会更加明显,风险和危机的连锁反应、叠加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也将更加复杂多变。

  (6)目前开远市行业领域安全发展存在下述问题及不足:一是开远市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培训与演练、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应急避难场所、风险隐患掌握、灾害信息接报传达、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仍需提高,城市整体应急能力和抗灾设防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开远市安全源头治理尚需深化,急需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安全生产规划和应急管理体系。开远市安全风险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评估、监控系统、大客流监测预警和应急管控落实情况有差距,注意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设施隐患排查; 各类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还需完善。三是开远市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企业普遍规模小、基础差、技术装备落后,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高危行业企业比重大,危化企业安全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应提高、专业人员缺乏、装备配备和科研技术支撑不到位,队伍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安全生产要求。四是针对开远市“城围化工、化工围城”和城区一部分燃气管网老旧存在燃气泄漏爆炸风险这两大城市重大安全风险问题,亟需建立有效的监测监控系统,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五是开远市责任落实有差距,隐患排查治理力度需加强,整改责任和措施压得还不够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安全投入不足,生产设备工艺落后;安全培训教育力度不够,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违章指挥、操作现象依然存在。

  (7)开远市作为以工业发展为基础的工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引发了“臭、热、乱”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但截至目前,开远城市建成区扩大到26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7平方米,累计完成面山和通道绿化6万余亩,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荣誉,这座曾经被标以“臭、热、乱”的污染之城已然蝶变为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城。开远市现处于迈向新型工业、生态开远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整体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石漠化形势依然严峻,生态建设面临较高的治理成本,城乡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短板未补齐等情况下也孕育着机遇和挑战。

  1.3 发展目标

  1.3.1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系统观念构建新安全格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构建新安全格局,要以系统思维为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切实把安全发展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落实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及相关方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会治理格局,促进建立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1.3.2 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城市安全发展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强党对城市安全发展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安全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有效动员全社会积极推进城市安全发展事业现代化建设。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城市安全发展需求作为城市安全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全市城市安全服务保障能力。

  (3)坚持预防为主,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管理能力。牢固树立城市安全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城市安全风险演变规律,摸清风险底数,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4)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城市安全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制约开远城市安全事业现代化的“瓶颈”问题,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新城市安全发展思路和举措。

  (5)坚持依法依规、共建共享。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实行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城市安全治理同社会调节、人民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6)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全面融入“数字开远”建设,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动城市安全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城市安全工作相关信息数据互通共享,为推进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7)坚持系统建设、过程管控。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加快推进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机制建设,强化系统性安全防范制度措施落实,严密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8)坚持统筹推动、综合施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优化配置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切实将城市安全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技能素质显著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和区域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改进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影响城市安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强党对防震减灾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有效动员全社会积极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1.3.3 城市安全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十四五”规划中,开远市在全力融入滇南中心城市和滇中城市群,成为“北向融入滇中、南向辐射东南亚、横向肩挑广西滇西北”大通道核心的发展定位大背景下,结合“新型工业、生态宜居”的市情,推进城市安全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形成系统性、现代化、智慧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提升安全文明程度显著,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安全发展城市。加快建成以中心城区为基础,带动周边、辐射县乡、惠及民生的安全发展型城市。为把开远市打造成为韧性、安全、宜居城市提供坚实稳固的安全保障。

  (1)发展目标

  牢固树立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全面构建完备健全的管理体系,深化创新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扎实提升智能高效的处置能力。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重大安全风险管控、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保障、指挥协调、联动处置等工作能力持续提升,全市城市公共安全及应急管理的系统性、预见性、协同性、实效性显著增强,为开远市全力融入滇南中心城市和滇中城市群,成为“北向融入滇中、南向辐射东南亚、横向肩挑广西滇西北”大通道核心提供有力安全保障。

  (2)主要指标

  1)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监测率提高,与2021年相比,到2025年、2035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持续下降1.5%。

  2)降低事故灾难发生率。与2021年相比,到2025年、2035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持续下降1.5%。

  3)加快开远市市级应急物资保障库建设,力争到2025年、2035年分别新增市级应急物资保障库1个和2个。

  4)加快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消防科普示范点建设,力争到2025年、2035年分别新增市级应急物资保障库1个和2个。

  5)降低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力争到2025年、2035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年均下降3%。

  6)年均10万人火灾死亡率控制在0.18以下,年均GDP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06‰以下,年均人为因素火灾发生率控制在0.55以下,全市无重特大火灾故事发生。

  第二章 城市安全风险分布

  一个城市是由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风险类型、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均不相同,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风险分析对象。可以按一定原则将风险分析对象分成若干有限、确定范围的单元分别进行风险分析。

  根据本次开远市城市安全风险白皮书风险分析的范围,结合开远市城市各环节领域的安全情况,将开远市城市安全风险划分为工业园区、城市燃气,城市工业企业、城市人员密集区城、城市公共设施和自然灾害风险区六个风险单元进行风险分析。全章以工业园区、城市燃气,城市工业企业、城市人员密集区城、城市公共设施和自然灾害风险分类为主线对开远市城市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和阐述。

  2.1 产业园区

  2.1.1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云南开远产业园按照优化提升后总面积为19.789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为“一园四片”,一园:云南开远产业园,四片:城区片、小龙潭片、灵泉片、中和营片。其中:城区片11.85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布局有开远市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开远市轻工业产业园;小龙潭片5.219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布局有小龙潭化工园区、小龙潭食品加工产业园;灵泉片1.533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布局有环保建材园;中和营1.187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布局有农副产品加工园。

  园区以现代煤化工和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导,辅助发展绿色食品、绿色纺织、绿色建材等产业,即“两主三辅”的产业结构。目前已建成开远市轻工业产业园、开远市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小龙潭食品加工产业园,正在建设小龙潭化工园区。

  一、开远市轻工业产业园

  园区位于临江北路延长线,是政府资本投资建设的市属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约1000亩,于2016年12月开发建设一期项目,一期用地面积147.08亩,建成标准化厂房17幢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元。园区产业布局主要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生物科技,主要承接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电子信息和服装可穿戴设备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由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提升,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电子信息及消费品制造产业辐射基地,至2025年,力争打造为百亿级园区。开远市轻工业产业园区主要以纺织业、食品加工产业为主,其主要的危险源来自产业原料、产品等的可燃物,严重威胁着开远市的安全。

  二、小龙潭食品加工产业园

  园区位于国能小龙潭电厂旁,距离市区约30公里,规划面积2925亩,已建成投入使用土地面积约930亩,尚可开发建设用地面积约400亩,总投资4.2亿元。自2015年10月开发建设至今,已建成标准厂房59间共计约17万平方米。园区是我市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园区。通过引进豆制品精深加工企业和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以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强化管理服务体系,全力将园区打造成为云南省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园区。至2025年,力争打造为百亿级园区。

  三、开远市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

  园区位于云南省能投红河发电厂旁,距离市区约4公里。园区规划总面积4592亩,其中一期规划用地面积1632亩,二期规划用地面积2960亩。园区依托云南能投红河发电有限公司2台3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激活传统煤、电产业,推动热电汽联产一体化发展,打造以热电汽循环利用为要素的产业园,是开远市承接东部产业梯次转移,保持工业经济增长态势的主阵地,重点聚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以纺织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项目。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列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

  园区利用云南能投红河发电有限公司发电产生的热气,进行农副产品和蔬菜脱水加工,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开远市纺织加工业园区,对开远市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低碳循环利用和社会稳定带来重要意义:一是实现电厂由单纯的上网卖电企业转型为供热、直供电为主的发电企业,促进开远市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有利于吸引大批用电用气企业入驻,深化和夯实热电汽联产,带动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链延伸发展;三是有利于维护周边社会稳定,增加就业岗位;四是有利于杜绝小锅炉带来的安全和环保压力,提高热电汽循环利用效率,减少空气和水污染。

  四、小龙潭化工园区

  开远小龙潭绿色低碳精细化工园区位于开远市小龙潭镇北5公里处,距离市区约30公里,南侧紧邻小龙潭煤矿,规划面积3.84平方公里。园区定位为红河工业园区重要组成部分,聚焦绿色转型,以新型煤化工(煤电气化)为主,辅助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制造等多元发展,建设现代大型煤化工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打造全省新型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对推动开远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解化等化工企业“退城入园、搬迁入园”是开远市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彻底解决“化工围城、城围化工”现实困境。涉及的主要危险化学品有:煤气、一氧化碳、氢、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氧、氮、氨、甲醇、硝酸、硝酸铵、硝酸铵溶液、甲醇钠甲醇溶液、碳酸二甲酯等。

  2.1.2产业园区风险分析

  一、开远市轻工业产业园

  园区位于开远市临江北路延长线,截至目前,共有入驻企业22户,产业布局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生物科技等类别。园区绝大部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详见2.3.7.2),其次,因生产工艺所需,加工产生的危险废物在收集、贮存、处置时存在一定渗漏、外溢风险。

  二、开远市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

  园区位于云南省能投红河发电厂旁,距离市区约4公里,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详见2.3.7.2),且园区所处位置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详见2.6.3),其次,因物料存储、生产工艺所需,存在火灾、污染、燃气爆炸等风险。

  三、小龙潭食品加工产业园

  园区位于国能小龙潭电厂旁,距离市区约30公里,截至目前共有入驻企业 58户(其中豆制品精深加工企业55户,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企业3户),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详见2.3.7.2),园区所处位置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详见2.6.3),其次,因生产工艺使用特种设备,存在火灾、燃气爆炸等风险。

  四、小龙潭化工园区

  园区项目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氨、煤气、甲醇、碳酸二甲酯等易燃、易爆物质可能引起的火灾、爆炸;氨、煤气、甲醇等有毒物质可能引起的中毒、窒息;硫磺粉尘、煤粉尘可能引起的粉尘爆炸;高温物料及蒸汽系统引起的高温灼烫;带压物料可能引起的容器爆炸;液氨等可能引起的低温冻伤;各类机械设备可能引起的机械伤害;高处作业环境可能引起的高处坠落;起重作业过程中可能引起的起重伤害。其次,还存在触电、坍塌、淹溺、车辆伤害等危险、有害因素。

  2.2 城市燃气管道

  开远市燃气管道始建于1989年,至2021年累计建成中、低压燃气管道175.91公里,其中无缝钢管为110.29公里,PE(聚乙烯)管为65.62公里。目前无缝钢管材质的管线总体存在使用年限较长、老化腐蚀严重、设施老化等情况,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超期服役、持续长时间服役和建成使用时间高于20年,设施安全间距不足和用户设施(含居民户内更换软管等)老旧。

  2.2.1基本情况

  燃气场站超期服役设施共计3台,开远市超期服役燃气管道有35.529公里,燃气管道32.469公里、燃气立管3.06公里,均为钢制管道,已出现防腐层漏损等情况,合计需改造35.529公里;现有长时间服役燃气管道39.388公里(其中需改造钢制管道10公里),长时间服役燃气立管4.14公里(其中需改造立管为2公里),合计需改造12公里;现有燃气管道175.91公里,其中超期服役和长期服役的管道有74.917公里,47.529公里钢制管道需要改造,65.62公里为PE(聚乙烯)管道,暂无需改造;现有长期服役和超期服役的立管7.2公里,需改造的有5.06公里;现有调压站2座安全间距不符合以及18700户要安装金属软管。

  2.2.2存在问题

  (1)对超期服役、占压的管道进行改造,需要对部分市政道路进行开挖,且部分道路刚改造完成,开挖实施较困难;

  (2)对于违建占压物的协调难度较大,虽前期进行安全宣传,但部分用户燃气用气安全意识仍然淡薄,不理解占压燃气管道的危害,新建小区仍存在新增占压点,治理改造协调中无法协调,且用户不愿意承担相关合理管道迁改费用;

  (3)改造老管网,需对改造区域的工商业用户、楼栋、单元、管线情况进行大量的调查摸底,还要考虑放散点的选择、怎样进行置换及新、旧管的连接等诸多问题,稍有不慎或考虑不周就会造成燃气供应滞后、停供时间较长等问题,存在投诉风险。

  2.3 城市工业风险源单元

  城市工业风险源单元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企业、民爆企业和烟花爆竹仓库、液化气加气站、加油站、粉尘涉爆企业、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及维修企业、钢铁冶金有色企业、建筑施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城市工业单元风险源分布如图2-1所示。

 

  图2-1 城市工业企业单元风险源分布

  2.3.1 矿山高风险企业

  2.3.1.1矿山基本情况

  通过2021年自然灾害普查、云南省大长效机制系统以及其他数据,开远市辖区内有1座尾矿库、1座地下矿山、现有23座采石采砂场,其中6座矿山在生产,2座新建、2座改建、1座半停产,12座长期停产。另外还有小龙潭露天煤矿、布昭坝露天煤矿等煤矿山。

  2.3.1.2矿山风险分析

  尾矿库风险主要来源于坝内,排尾矿不均匀及存水过多影响坝体稳定,存在坝体坍塌风险。地下矿山的危险场所主要有废渣场及井下,可能发生滑坡、滚石、采场塌陷、井下顶板垮落、巷道片帮、中毒窒息等灾害事故。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存在未按设计开采,采面边坡高陡,容易引起滑坡、坍塌、泥石流等。露天矿山进行作业时存在多个风险,如穿孔作业存在爆破伤害、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触电和其他伤害风险;铲装作业存在车辆伤害、物体打击、坍塌、其他伤害风险;破碎筛分作业存在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其他伤害风险。采石采砂场存在高陡边坡及边坡管理不当发生的群死群伤事故,风险程度相对高。对于煤矿,还存在瓦斯事故、火灾、透水等事故风险。

  2.3.2 危险化学品企业

  2.3.2.1危险化学品企业基本情况

  开远市辖区内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主要有4种:合成氨工艺、氧化工艺、加氢工艺、新型煤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为13种,分别为:氨、硫化氢、液化石油气、氢、一氧化碳、甲醇、乙炔、氰化钠、甲醚、硝酸铵、三氧化硫、汽油、石脑油;重大危险源19个(解化、红磷8个,民爆10个、天然气1个),其中一级重大危险源3个、二级重大危险源2个、三级重大危险源6个、四级重大危险源8个。目前,危险化学品企业有57户,生产企业3户、经营企业54户,其中二级加油站16座、三级加油站20座、其他经营企业18户。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35户,批发企业1户,零售经营店34户,其中1年期经营30户、临时经营4户。

  2.3.2.2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分析

  根据企业安全评价报告、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定量风险评估报告等结合开远市实际分析,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为火灾、爆炸、中毒、化学灼伤,可能产生重大事故后果的危险源主要有二甲醚、易燃液体甲醇、液氨、硝酸铵、炸药、乙炔。危险化学品企业常见的事故类型见表2.1。

  表2.1危险化学品企业常见的事故类型

序号

危险源

危险源及描述

可能发生的

灾害类型

1

二甲醚

泄露、储罐或生产装置突然破裂,压力平衡被破坏,液体急剧气化,并随即被火焰点燃而产生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爆炸,产生巨大影响

火灾、爆炸

中毒

化学灼伤

2

易燃液体甲醇

在进行液体装卸、存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泄漏事故,容易发生火灾、蒸汽爆炸。

火灾、爆炸

化学灼伤

3

液氨

进行装卸、存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泄漏事故,容易发生中毒。

中毒

4

硝酸铵

遇可燃物着火时;可燃物粉末混合能发生激烈反应爆炸。受强烈震动也会起爆;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火灾

爆炸

化学灼伤

5

炸药

在生产、运输以及储存过程中等会发生燃烧、爆炸。

火灾、爆炸

6

乙炔

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氧化剂、氟、氯等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以及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火灾、爆炸

  2.3.3涉爆企业

  2.3.3.1涉爆企业基本情况

  开远市辖区有生产、销售、使用、营业性作业涉爆单位6户,其中销售企业2户、生产企业1户、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3户、有民用爆炸物品储存库4座、民爆从业人员438人。

  2.3.3.2涉爆企业风险分析

  民爆生产企业风险点有两个,炸药生产车间和仓库,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民爆行业存在的风险行为:

  (1)涉爆作业单位方面。一是民爆服务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二是爆破作业单位岗位责任落实不到位,末端管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2)公安监管职能方面。一是监管力量薄弱;二是思想重视不到位;三是监管民警业务水平不高。

  涉爆企业常见事故类型见表2.2。

  表2.2 涉爆企业常见事故类型

序号

事故类型

危险源及描述

备注

1

爆炸

粉尘浓度过高时发生爆炸

 

2

火灾

原料、成品,以及其他可燃物质

 

3

高处坠落

在超过两米的平台或者高空打扫、操作设备以及其他工作易造成高处坠落

 

4

其他伤害

仪器、设备以及粉尘等生产条件

 

  2.3.4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及维修企业

  2.3.4.1 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及维修企业基本情况

  通过2021年自然灾害普查、云南省大长效机制系统以及其他数据,开远市现存在的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及维修企业约有1户。在 “十三五”期间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及维修企业发生事故为零起,通过大长效机制的实施,现场隐患在逐年减少,2021年(截至12月份)全年无重大隐患。

  2.3.4.2 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及维修企业风险分析

  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及维修企业汽车、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摩托车制造、自行车制造、非公路休闲车及零起配件制造及其他未列明运输设备制造等电子行业以及相关的维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造成车辆伤害、物体打击、触电等灾害事故,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及维修企业常见的事故类型见表2.3。

  表2.3 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及维修企业常见的事故类型

序号

事故类型

危险源及描述

备注

1

车辆伤害

车辆运行时造成的人员伤亡

 

2

物体打击

物体具有势能易造成物体打击

 

3

触电

线路布置不当、违规操作

 

4

火灾

线路老化、气瓶的违规使用与堆放

 

5

其他伤害

工具、设备及其他物品

 

  2.3.5钢铁冶金有色企业

  2.3.5.1钢铁冶金有色企业基本情况

  通过2021年自然灾害普查、云南省大长效机制系统以及其他数据,开远市现存在的有色企业约有2家,在 “十三五”期间钢铁冶金有色企业发生事故为零起,通过大长效机制及其他管控措施的实施,现场隐患在逐年减少,2021年(截至12月份)全年无重大隐患。无钢铁冶金企业。

  2.3.5.2钢铁冶金有色企业风险分析

  钢铁冶金就是铁及其合金的冶炼加工工业及其配套的产业,有色指的是有色金属的冶炼和加工及其配套的产业,例如铜,铝等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容易造成中毒、物体打击、高温灼烫等灾害事故,钢铁冶金有色企业常见的事故类型见表2.4。

  表2.4 钢铁冶金有色企业常见的事故类型

序号

事故类型

危险源及描述

备注

1

中毒

冶金原料

 

2

物体打击

物体具有势能后易造成物体打击

 

3

高温灼烫

高温、化学反应时易造成灼烫

 

4

火灾

原料及成品、气瓶及其他原料

 

5

其他伤害

工具、设备及其他物品

 

  2.3.6 建筑施工

  2.3.6.1建筑施工基本情况

  通过2021年自然风险灾害普查、云南省大长效机制系统以及其他资料,开远市现有的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有10户,在 “十三五”期间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事故为零起,通过大长效机制的实施,现场隐患在逐年减少,2021年全年无重大隐患。现场存在事故隐患如下:

  (1)部分施工项目存在外架变形,安全网、水平网破损未及时恢复;

  (2)塔吊、物料提升机等起重设备检测、日常检查不到位;

  (3)施工临时用电未严格按照T-NS系统设置;

  (4)深基坑防护不到位;

  (5)部分工地消防设施不完备;

  (6)脚手架搭设不符合规范;

  (7)工地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工地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

  2.3.6.2建筑施工风险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是指从事房屋、构筑物和设备安装生产活动的独立生产经营单位。容易造成坍塌、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灾害事故,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事故类型见表2.5。

  表2.5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事故类型

序号

事故类型

危险源及描述

备注

1

高处坠落

在超过两米的平台工作,没有做好防护设施

 

2

物体打击

材料、工具及仪器等物体具有势能易造成物体打击

 

3

触电

线路铺设不规范、违规用电

 

4

火灾

材料、气瓶及其他原料

 

5

其他伤害

天气、职业健康等多个方面

 

  2.3.7 劳动密集型企业

  2.3.7.1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情况

  通过2021年自然风险灾害普查、云南省大长效机制系统以及其他资料,开远市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有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分布如图2.2所示。在 “十三五”期间劳动密集型发生事故为零起,通过大长效机制的实施,现场隐患在逐年减少,2021年全年无重大隐患。

 

  图2-2 劳动密集型企业风险源分布

  2.3.7.2 劳动密集型企业风险分析

  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是相对于资金 、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的,具体是指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企业,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平均每个工人的劳动装备不高,比如纺织业、服务企业、食品企业、日用百货等轻工企业以及服务型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在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容易造成火灾、触电以及坍塌等灾害事件,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的事故类型见表2.6。

  表2.6 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的事故类型

序号

事故类型

危险源及描述

备注

1

坍塌

材料及成品堆放过高

 

2

物体打击

材料、工具及仪器等物体具有势能易造成物体打击

 

3

触电

线路铺设不规范、违规用电

 

4

火灾

材料、气瓶及其他原料

 

5

其他伤害

粉尘、高温等多个方面

 

  2.3.8 火灾高风险场所

  火灾高风险场所分布区域:一是开远市西城区旧民居、旧市场等区域,包括青年路片区、运输队出租房片区、南正街片区、新文化街的南正社区、聚源社区、健民社区及星光社区、电厂、水泥厂片区、崇文街社区、西城贸易市场片区、庐江社区铁路菜市场片区、星火农贸市场片区等场所是西城区火灾隐患较为突出的区域;二是出租房、城中村等区域。统计辖区涉及出租户500余户,出租房500余间,涉及流动人口3千余人;三是乡镇,乡镇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道路狭窄,市政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缺少必要的消火栓、消防水泵、消防车等消防设备,加上村镇离市区路途较远,一旦发生火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使小火酿成大灾,造成火烧连营的恶果。

  存在的风险及隐患:一是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包括市政消火栓建设不足,消防车通道宽度不足);二是房屋耐火等级低。砖木结构、简易结构房屋多;三是电线线路老化问题和乱拉乱接情况严重,用电负荷超载,造成电气火灾时有发生;四是建筑防火间距不足。加之违章搭建的临时建筑多,防火间距被占用;五是出租房屋多,外来务工人员集中且人口流动性大,违章用火、用电的问题严重;六是出租房屋在建筑物性质、消防基础设施、租房人员、安全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先天性不足。

  涉及的场所类型多数为私人自建农民出租房,还有一有部分为违章搭建房屋,该类建筑大多3-5层,每个房间10平方米-15平方米左右,房内各区域有简单分隔,存在“群租房”、“三合一”等消防安全隐患。

  2.3.9工贸行业

  辖区内涉氨制冷企业共3家,无液氨储量超过10吨形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近年来经检查未发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开远市重点监管机械企业2户,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为爆炸、灼烫、电器火灾、触电、中毒窒息事故;开远市重点监管建材企业3户,主要生产水泥、水泥熟料及水泥配料,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为中毒窒息、坍塌、机械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等;开远市监管的商贸企业1户,主要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是火灾、中毒窒息、料堆垮塌;开远市重点监管的纺织企业1户,主要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是火灾、中毒窒息、料堆垮塌;开远市部分轻工行业企业,设置有正丁烷储罐,在正丁烷的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2.4 城市公共设施单元

  城市公共设施单元主要包括长输油气管道、城镇燃气管道、供水、市政排水、高速公路、公交;开远市现有的公共设施布置在开远市的城市区域,公共安全设施一方面为居民提供方便和快捷的生活,但其存在威胁着城市的公共安全。

  (1)天然气长输管线 天然气长输管线在开远市内主要存在的有两个支线,分别为泸西-弥勒-开远支线以及开远-蒙自支线,其中泸西-弥勒-开远支线在开远境内约为25.7公里,设计压力6.3兆帕,管径40厘米,管道由乐百道街道办新江村进入开远境内,跨越南盘江途经存旧村,平头山、草甸沟、冷水沟等到达位于东联村的终点开远末站。开远-蒙自支线的管道起于开远市乐百道街道办东联村的开远末站,途径乐百道街道办管辖范围内9.3公里,大庄乡管辖范围内10.75公里,羊街乡管辖范围内7.3公里,后离开开远市辖区范围进入蒙自市西北勒境内。

  (2)开远地区电网分布情况 开远市境内有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容量300兆瓦;110千伏变电站3座,分别为110千伏泸江变电站,容量250兆瓦;110kV小龙潭变电站,容量63兆瓦;110kV家兴变电站,容量80兆瓦。35千伏变电站9座,主变13台,容量120.5兆瓦。目前开远地区公用35千伏线路14条,长度195.91公里;10千伏线路96条,长度1527.82公里。其中城市线路68条。通过事故统计,2021年开远市电厂发生蒸汽灼烫事故,导致1人死亡,2人受伤。

  (3)道路交通 据调查,开远市公安局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共受理各类交通事故2000多起,死亡10人,轻伤以上37人,轻微伤1083人,直接经济损失89.39万元。四项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去年2173起)增加437起,上升20.1%;死亡人数(去年死亡21人)减少11人,下降52.38%;轻伤人数(去年受伤38人)减少1人,下降2.63%;直接经济损失(去年77.49万元)增加11.9万元,上升15.36%;未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021年(截至10月20日),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0万余起,其中酒后驾驶400余起,醉酒驾驶37起,无证驾驶2000余起,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1万余起,图2-3为开远市城市道路密度图。

 

  图2-3 开远市城市道路风险源分布图

  2.5 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单元

  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单元主要包含营业厅、观众厅,礼堂、电影院、剧院和体育场馆的观众厅,公共娱乐场所中出入大厅、舞厅,候机(车、船)厅及医院的门诊大厅等面积较大、同一时间聚集人数较多的场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室外疏散小巷,主要针对礼堂、体育馆、电影院、剧场、学校教学楼、大中型商场等同一时间有大量人员需要疏散的建筑或场所。

  2.5.1 基本情况

  开远市的人员密集场所主要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公共文化场所、旅游景点、星级饭店、体育场馆、宗教活动场所、大型超市、百货店及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等。通过2021年自然灾害普查、云南省大长效机制系统以及其他资料,开远市的人员密集场所主要有840个,其中学校有223家,大型超市、医疗卫生机构28家、百货店及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8家、星级饭店1家、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6家、文化旅游系统有局属单位5个,管辖文物保护单位34家、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24家、旅游企业35家(风景区1个)、文化活动场所有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医疗机构165个(含村卫生室),图2-4为常见的人员密集场所分布图。

 

  图2-4 常见的人员密集场所分布图

  2.5.2风险分析

  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发生火灾、踩踏,以及其他诱发事件。人员密集场所管控比较困难,在“十三五”期间,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的灾害事故零起。通过大长效机制的实施,现场隐患在逐年减少,2021年全年无重大隐患。

  2.6 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分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指南》,开远市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五类。

  2.6.1 气象灾害

  影响开远市的天气系统复杂多样。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受热带干暖大陆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少雨,容易出现气象干旱,森林防火气象风险等级较高,如遇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入侵,会带来寒潮天气,造成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夏半年(5月至10月),受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雨日多、日照、湿度大、气温高,大雨、暴雨集中出现,强降水和持续性降雨往往导致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春季(2月至5月)多强对流天气,容易造成雷击、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图2-5,图2-6和图2-7分别为开远市雷电风险区划图、暴雨风险区划图和冰雹风险区划图。

 

  图2-5雷电风险区划图

 

  图2-6暴雨风险区划图

 

  图2-7 冰雹风险区划图

  2.6.2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事关国家总体安全,是全市综合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城市安全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有力体现。

  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以及被破坏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塌方、火灾、水库(堰塞湖)垮塌造成的水灾、冬天寒冷天气的冻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瘟疫等。地震次生灾害按其成因,种类一般分为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常见的地震灾害类型如表2.7所示。

  表2.7 常见的地震灾害

灾害类型

灾害描述

备注

地震

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 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根据开远市目前的市情和地震地质情况,在地震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如下:

  (1)震情形势复杂严峻。开远地处小江断裂带的末端,云南地区四大活动块体中的三大块体交汇部位,构造环境特殊、复杂。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深刻改变了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格局,致使云南6级、7级地震平静突破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限。红河州20年来无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同样突破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限。而开远历史上多次发生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从2002年楷甸4.6级地震后,已近20年没有发生4.0级以上地震。持续多年的地震弱活动状态,与历史地震活动图像形成强烈反差,使未来5年全市的震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2)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不足。现有监测台站的观测环境不断恶化,监测系统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低,故障率逐年升高。地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难以满足公共服务以及“全灾种、大应急”联动协同新需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新需求。地震部门专业人员匮乏、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将长期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3)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弱。开远市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谷深,全市50%以上的国土面积处于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我市至今没有开展过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对城市地下活动断层认知不多,对大震构造认识仍有不少盲点。长距离油气管线,高速公路、铁路桥梁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接近或直接处于大震危险源地带,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巨大。全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风险管理理念及措施还不到位,防治能力较弱。

  (4)“防大震、救大灾”应急能力不足。长时间的地震平静导致社会公众地震危机意识不强,防范意识薄弱,各级各部门缺乏地震应急处置实战经验。地震科技支撑及大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不足,地震次生衍生灾害防范能力不强,地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2.6.3地质灾害

  存在地质灾害点隐患较多。开远市已建立了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将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到具体责任人。目前全市共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44个,滑坡32处(包括不稳定斜坡)、泥石流5处、地面塌陷3处,崩塌3处,地裂缝1处。其中大型4处, 中型12处,小型28处。有37个隐患点威胁的主要对象为集镇农贸市场及在周边活动的群众、村庄及居民、学校校舍及师生、旅游景点游客,2个隐患点威胁道路安全,另外5个为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对象为矿区设备、工棚及工人,威胁人口3600人,威胁财产11710万元,特别是今年入汛以来,针对强降雨频发、降雨量破值的汛期形势,开远市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一直处于高风险状态,常见的主要地质灾害见表2.8。

  表2.8 常见的地质灾害

序号

灾害类型

灾害描述

备注

1

滑坡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能够引起泥石流,能够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损坏。

 

2

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公共设施损坏以及路基受损。

 

3

泥石流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

 

4

其他地质灾害

干旱、冰冻以及水土流失等

 

  开远市针对44个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汛期乡镇上报隐患开展隐患调查,截至目前,开远市共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排查133次、出动巡查人员410人,委托技术单位开展了30次应急调查,对反映的险情隐患,及时协调技术单位实地勘察,形成巡查、处置的工作闭环,使地质灾害巡、排查工作切实发挥防灾减灾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开远市自然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自然灾害影响因素(人为、天气、环境等多方面的随机事件的发生)监测较为困难,且由于开远市地貌特点,导致开远市自然灾害风险系数相对较高,还需要重点管控。

  2.6.4水旱灾害

  开远市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低纬度、高海拔地理位置和季风活动的影响形成如下特点:夏长无冬,秋春相连,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开远坝区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2.4℃。干湿季分明,常年多干旱。开远处于东南暖湿气流和西南暖湿气流的背风坡,受下沉焚风效应影响,不易成云至雨,属于全省3个少雨区之一。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水面蒸发力达1466毫米,年干燥度1.8,属亚热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干、湿两季分明,常年多干旱现象发生。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干旱的危害有: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农业歉收、减产,甚至绝收,农作物价格上涨;导致城市居民缺水,人畜饮水困难;使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影响河流通航,造成航运困难;气候干旱会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十四五”期间,开远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项目共计49件,估算投资92.37亿元。纳入省级十四五规划水库工程24件,其中:中型水库4件,小一型水库12件,乡镇抗旱水源工程(小二型水库)7件,引水工程1件。省级十四五规划水源工程实施后,缺水率可降至10.9%。在工作上政府积极谋划,开拓创新严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退、减、调、治、管”五字治理方针,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有能转变。建立健全河湖库渠及水域岸线日常巡护和保洁制度,实现全市11条河流、20座水库、169座小坝塘全覆盖管护。建立全市河湖大排查问题联席会议制度,查找全市河湖库渠存在问题107个,制定《开远市河湖库渠大排查存在问题整改实施方案》,建立责任销号清单,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整改时限,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2.6.5森林火灾

  “十三五”期间,开远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林业发展模式,引导经营主体、造林大户开展国土绿化,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思路,因地制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了全市森林质量逐步提升、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07%。依托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天保工程、长防林三期工程、植被恢复等重点项目,种植湿地松、桤木、合欢等适宜开远市气候的生态树种;种植榕树、蓝花楹、冬樱花等绿化树种;种植兼顾经济效益的苹果、橙子、李子等经济树种。5年间,开远市共计完成植树造林23.28万亩,充分发挥林草行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森林草原火灾主要危害有:

  (1)林木资源损失:林木资源损失是森林火灾损失中最重要的直接损失,主要指火烧造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中一切可利用的生产、生活及其其他用途的活立木和枯立木的木材损失。

  (2)流动资产损失:是指森林火灾造成的火烧区内流动资产的损失。包括林副产品、农牧业产品、存货等经济损失。

  (3)火灾扑救费用损失:指在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所带来的附加损失。具体包括:扑火消耗物资(消防器材、手工工具、油料和燃料等的消耗)和参加扑火人员的工资支出。

  开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紧紧围绕“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强化各项防灭火措施落实,切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各项工作,全面提高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指挥、扑救能力,严防死守、安全扑救,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森林火灾案件,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坚决打好打赢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攻坚战,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

  计划组织实施一期工程开远市森林生态保护信息系统工程,预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具体建设内容为:视频监控13套、卡口监控50套、林火监测站6个;防火指挥系统1套,含终端300台、对讲机200部、无人机6架、智能喇叭100个、林业资源管理平台1套、数据库1个;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1个、观赏苗木信息化平台1套。通过数字林业的建设,使我市森林草原防灭火管理方式逐渐从以前粗放式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迈进,可以实时观看前端云台监控画面,查看各监测点实时视频,管理中心实时掌握护林员的位置、巡护轨迹,提高监督和管理效率。

  第三章 落实城市安全管控责任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远市应急局、自然资源局、地震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教育体育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化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负有公共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依法履行公共安全管理职责,健全属地工作体制机制,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实行企业主体责任,实现社会协同治理。

  3.1主体责任

  (1)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地分类、梳理、评估。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各类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并按照规定及时向辖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2)加强伤亡事故管理,严格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安全隐患和危险源监管,重点加强对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的监管,实施安全主任制度。

  (3)加大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应急管理等机构,配备足够的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确保企业有人管安全、管得住安全。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演练和应急设施设备保障。

  (4)推行企业标准化建设,抓好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切实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以企业“五落实五到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考核和风险管控隐患治理为抓手,督促企业建立完善“责任落实、基础扎实、投入到位、管理规范”的安全保障体系。

  (5)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建立企业公共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完善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和操作规程,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

  (6)加强现场管理和协调,加大整治“三违”行为的力度,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积极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7)开展安全生产责任险试点工作,对试点行政区域内的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涉氨制冷、粉尘涉爆等生产经营单位,强制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8)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

  (9)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升级,鼓励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管理体系。

  (10)鼓励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工作。逐步探索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建立完善风险评估与风险防控工作机制,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风险意识。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分级分类防控,开展化工园区区域安全风险整体评估,推进粉尘涉爆、液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加油站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化工企业工艺处置队和专职消防队建设。

  (11)加快推动电力、燃气、供排水、轨道交通、大型综合体、大型交通枢纽等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推进实施防汛水利提升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等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

  3.2领导责任

  (1)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城市安全防控领导责任。市政府将统筹全市安全风险管控具体工作,定期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

  (2)全面落实城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及时研究推进城市安全发展重点工作。

  (3)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管理部门委员会职能作用,扎实推进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安全监管能力水平。

  (4)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职责,做到责任落实无空档、监督管理无盲区。

  (5)严格落实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城市安全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3.3部门责任

  (1)市应急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教育体育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化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负有公共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两客一危”、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文化和旅游、水利、电力、学校、医院等行业或领域的监管。建立严密有序的监管网络,重点防范容易造成重大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

  (2)各行业领域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的主管部门,要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加强安全管理。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为公共安全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共同推进安全发展。

  (3)推动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根据行业领域特点,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管控的专项标准规范,明确安全风险类别、评估分级方法,密切结合各地区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规范和实施细则。

  (4)各部门积极履行以下日常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1)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安全生产规划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负责督促检查落实。对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其他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强化安全生产“一盘棋”统筹安排。

  2)制定和完善本行业、本领域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实施事故救援工作。

  3)拟定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目标考核办法,对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分解,督促有关部门、社区逐项落实,并对责任单位检查和考核。

  4)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督促整改事故隐患,对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要环节、重要时期要落实“一盯一”督促检查责任,跟踪督促落实整改,部署本行业、本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

  5)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台账、资料、记录和数据统计,分析预测安全形势,为本级政府领导提供综合信息和决策依据。

  6)依法督促本行业、本领域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7)协助上级安监部门进行事故调查,组织协助事故单位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8)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宣传,开展行政区域内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教育,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接受培训、持证上岗情况进行检查。

  3.4属地责任

  (1)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属地管理,本辖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上抓。

  (2)按照 “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各区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督查督办,各有关部门要严抓监督检查、执法问责、督促整改。

  (3)制定出台基层执法力量整合管理办法,明确基层执法队伍的执法权,整合基层安全专干、网格员等力量,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加强涉及安全生产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一致性审查,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4)按照分级属地管理原则,实施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生产经营单位,积极开展各类突发事件的隐患排查,强化24小时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确定不同的执法检查频次、重点内容等,实行差异化、精准化的分区分级分类动态监管,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

  (5)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明确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各区和街道属地责任,做到按标准、严要求、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第四章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远市应急局、自然资源局、地震局、交通运输局等监管职责部门,加强城市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与联动,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增强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根据开远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开创六个“新时代”发展新篇章,显著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4.1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是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部分。

  4.1.1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开远市加快气象、水文、地质、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完善和优化监测功能,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对气象地质灾害易发区、水旱灾害多发区和气象敏感区等进行重点监测,提高极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完善气象观测系统,加强气象雷达监测网、应急保障移动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及灾害易发区自动气象站等建设,加密观测站网,优化气象天文观测网。全市共设15个自动气象站,其中国家地面天气站2个、区域自动站8个、高原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2个,提升对雷雨大风、冰雹、台风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功能,满足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业务需求。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气象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有关灾情、险情等信息实时共享。

  (2)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重点监测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形成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市自然资源、水务、气象、地震等部门密切合作,逐步建成与全市水务、气象、地震监测网络互连互通,连接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地质灾害信息共享系统。抓实市、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功能,与防治任务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形成合力,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坚持“关口前移”、“防灾胜于救灾”的地质灾害防治理念,督促各乡镇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建设长效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3)全力推进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地震预警系统。2019年以来市地震局配合省地震局做好烈度速报与预警开远路脚基准站建设。已经协调完成了路脚基准台的供电、网络、仪器安装等相关工作,完成了东城小学、泸江小学、开五中、碑格中心小学等四个学校和解化清洁能源公司(全州第一个企业)预警终端的安装工作,实现地震预警能力。重点监测市地震局划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年度地震危险区,开展震情跟踪监视、预测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及时分析研判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宏微观异常现象,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落实防灾减灾数据共享建设。

  (4)加快开展全市水文站网建设,优化水库和河流自动监测系统;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建立健全城市内涝自动监测系统和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优化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完善开远市城区排水防涝基础设施,解决排水防涝工程存在的问题,指导城市排水防涝工程的建设,力求最终形成系统的城区排水防涝工程,安全、合理地收集、输送、处理雨水,保护水环境质量,同时保证排水防涝工程基础设施的运行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5)积极落实推进城市更新,建立智慧城市。逐步建设开远市林业智慧感知平台,建立完善城市防火通信网络和火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林火监测、信息网络管理和火灾预警、预防系统。

  4.1.2 事故灾难监测预警

  开远市加快工业园区、城市燃气、工业企业、城市公共设施、人员密集场所等事故灾害监测建设,对灾害易发区进行重点监测,提高事故灾难监测预警能力。

  (1)推进道路运输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道路运输行业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测控制系统建设。推进道路运输动态监管系统升级改造,实现重点运营车辆生产运输经营全过程动态监控。完善铁路、桥梁隧道等防灾监测、安全检测及防护系统建设,加快交通运行动态监管和安全应急闭合建设。

  (2)建立道路运输班线客车、旅游包车、危险品运输车辆“三个闭环”系统,落实“两客一危”营运车辆的“五小工程”。督促“两客一危”运输企业使用具备运输车辆限速报警、限速功能或装置的运输车型,不具备限速功能的客运车退出运输市场。

  (3)充分利用危险化学品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机制管理系统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完善市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库和重大危险源企业数据库。利用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销售和储存场所进行重点监管。

  (4)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开远市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企业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自动化系统装备投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等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改造升级。

  (5)在出租车、校车、重型货车等重点车辆上安装使用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建立和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加强道路视频监控系统、交通引导及信息发布等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6)全面推进并持续完善消防监督建设,运用“火灾报警器”(由无线终端、业务平台和烟感探测器组成)对住宅或重点场所实现自动监控。出现火警时,感烟探头连接的所有手机及开远市消防救援大队接警中心将会收到预警信息。

  (7)建立完善城市火灾监测报警系统,将重点单位接入全市火灾自动报警信息平台,提升监控预警效能。加大城市火灾警示信号宣传力度,全面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

  (8)完善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行监测系统,健全“水电油气”供需情况定期会商制度,建立资源安全预警机制。

  (9)建立重点监控企业排污监控和企业特种污染物监测报告制度,对环境污染型企业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

  (10)建立完善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预警预报体系,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提高企业监控风险和自查、自报、自改隐患能力。

  4.1.3 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对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疾病流行早期控制机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开远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开展现状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

  (1)建立新冠病毒疫情监测预警体系,设置留验站,优化检测点的设置布局与数量,及时收集分析本地疫情防控检测资料。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进行舆论导向和公众心理疏导。

  (2)启动市“互联网+督查”平台,监管各地各部门疫情防控不力、瞒报漏报,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方面问题。

  (3)完善疾病预防监测体系,加强预防与临床医疗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进一步完善开远市各类重点疾病的监测网络,及时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及早发布预警信息,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调查、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的发生,降低事件产生的危害。

  (4)对于食品安全坚持群防群控,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对食品安全事件要作出快速反应。

  (5)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及药物滥用监测体系。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加强对监测点的培训,提高信息报送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药品安全风险预警提供参考。

  (6)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重点加强对生产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企业、密闭空间作业场所、通风不良的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的监测监督,做好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职业健康监护等技术服务工作。

  (7)加快发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体系建设。开展早期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例的能力培训,提高医疗机构门(急)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鉴别诊断能力,为快速、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创造条件。

  (8)强化动物疫情疫病监管。建立和完善追溯体系数据中心和畜禽养殖档案,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提供保障。

  4.1.4 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

  社会安全领域发生的因人为因素导致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到威胁、社会秩序受到破坏,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危机事件。结合开远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开展现状加强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

  (1)完善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健全专业监测和社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强化城市运行监测平台信息采集和综合分析功能。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对不稳定因素的预知能力。

  (2)健全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基层信息员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和研判,完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隐患排查、研判、报送、预警机制。

  (3)完善社会舆情和信息收集、分析与综合研判机制。依靠多途径信息挖掘手段,加强对社会舆情的搜集和掌控,强化对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逐步实现预警信息沟通共享。

  (4)强化部门之间、军地之间、与周边市区之间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

  4.2 统一发布预警信息

  城市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固定电话语音报警、信息网络、户外显示屏、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多元化方式,向广大市民发布、通告。对老、弱、病、残、孕以及学校、大型人群聚集场所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将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公交车、重要路口、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设置并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播放预警信号。

  以“云+端”技术体制为主线,依托打造综合智能监控平台、构建优化监测预警业务系统,从信息网络保障、数据研发支撑、平台集约应用三个维度着手,夯实“云+端”业务技术数字底座,利用监控平台,统一发布预警信息,构建短临预警、精准发布和预警响应一体化体系。

  4.3 加快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强化统筹、系统推进、科技引领。

  注重科学规划,牢牢把握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节俭有效、因地制宜,创新引领、共建共享的原则,组织专家进一步细化完善建设方案,聚焦燃气、危化品、消防、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群众最为关心、事故易发高发的领域,长计划、短安排、立即干,坚持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动各项工作。

  突出主体功能,聚焦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四大城市安全领域,围绕实现“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的核心功能,扎实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设备及相关系统建设,全力推动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和现场指挥体系,确保遇有风险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积极探索创新,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明确监测预警平台重点领域建设时序清单,注重新技术、新产品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等方面的应用,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努力打造具有开远特色、切实管用好用的工作模板。

  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专班专干,完善工作机制,实现扁平化、实体化运行,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强化督查考核,确保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第五章 落实风险防控措施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远市应急局、自然资源局、地震局、交通运输局等监管职责部门,加强城市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与联动,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增强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开远市“十四五”规划强调,着力治理有效,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提高灾害防御能力,落实各类风险防控措施。

  由于不同的风险单元可存在的重叠的事故灾害,为了避免重复分析同一种灾害事故风险防控,因此对开远市工业园区、城市燃气管道、城市工业、城市公共设施、城市人员密集成所、自然灾害六大风险单元存在的风险源、隐患进行及事故伤害进行整合分析,根据六大风险单元存在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类灾害,提出风险防控措施。

  5.1 遏制事故灾难

  5.1.1 生产安全事故

  对开远市工业园区、城市工业、城市公共设施风险单元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落实开远市城市生产安全灾难防控措施,遏制事故灾难。

  (1)完善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规范全市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2)积极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将城市安全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保障,落实措施,切实解决影响城市安全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城市安全发展水平。

  (3)落实开远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对危险化学品(含烟花爆竹)、城市建设安全、建筑施工、工业(产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废物、粉尘涉爆等领域进行安全专项整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首要任务,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4)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运用省安全生产大检查“1+3+5”长效机制建设管理系统,抓好全市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以及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推动线上线下安全生产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切实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动态开展灾害资源普查、灾害风险综合调查等工作,掌握各类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做好灾害预报、监测、采集、评估、应急救助等基础工作。

  (5)加强全社会安全生产与灾害应急宣传教育。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活动,严格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法治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操作技能。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安全生产公益宣传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大案例警示教育,为开远高质量跨越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安全生产月”、“交通安全日”、“消防安全月”等本行业领域内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6)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双控机制。完善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编制城市安全风险白皮书。明确风险管控的责任部门和单位,健全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城市重大危险源辨识、申报、登记、监管制度,建立管理档案和动态管理数据库。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强化对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推进城市安全隐患治理行动,持续开展企业隐患排查标准清单编制工作。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严格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指导督促管理系统内的所有监管行业企业进行隐患自查自报。

  (7)防范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安全事故。

  1)严格高风险化工项目准入,提升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深入开展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废弃处置安全管理,扎实做好使用环节安全管理。

  2)全面排查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对不满足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要求的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督促其整改或实施搬迁,推进已纳入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计划。

  3)进一步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自动化控制水平,运用“互联网+监管”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水平,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图像和监控数据的接入工作,按程序及时处置开远市已接入系统的解化化工分公司、红磷化工有限公司预警信息,加强对安全生产风险的综合分析研判,定期组织分析全市(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动态、变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风险。

  (8)推进城市建设安全。将城市安全发展落实到城市绿地规划、市政专项规划、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全市安全平台体系,推动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全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督促指导,建立安全韧性城市。

  (9)严密防控各类工程建设坍塌事故。

  1)严格编制和审查深基坑、桩基础、高切坡、地下暗挖、高大模板、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安装与拆除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必须进行专家论证,确保技术可靠。

  2)落实建筑施工现场材料检验制度,加强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所用构造材料的检验与检测,确保材料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

  3)严格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推进房屋市政工程安全质量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强施工过程的动态监管和旁站监理,确保按规范和施工方案落实技术措施。

  4)加强群基坑以及在建重大工程对周边构筑物、隧道及水、电、气等地下管线的安全影响评估,全面应用InSAR等技术对施工影响区域进行沉降变形监测。

  (10)认真落实建设施工各方主体责任,加强对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单位的管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健全完善各项现场工作制度,强化对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加强对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的防范。加强轨道交通、桥梁、隧道、公路、水利、地下、架线和管道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安全措施检查及关键工序验收。

  (11)提高各类建(构)筑物垮塌事故防范水平。

  1)进一步加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装修、使用、改扩建全过程监督及风险管理,确保各类建(构)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理顺房屋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责任分工,建立既有建筑维护、排查、检测鉴定工作机制,制定完善房屋安全排查、鉴定等技术标准和指南,规范房屋安全检测鉴定管理。

  2)加强对老旧建筑、自建房等历史遗留建筑的隐患排查及专业检测,建立全市房屋安全信息库、老旧房屋安全性档案与应急预案,推动协调建立完善老旧危房的后续管理模式。加强桥梁检测及承载力鉴定,根据危险程度进行分级管理,采取相应限行措施,不能使用的危桥应立即拆除。

  3)加强地下暗挖等地下工程的安全管理,防止地下工程施工损坏现有地面建筑基础。深入开展地下箱涵普查工作,掌握分布情况,建立档案。对老旧箱涵进行安全鉴定,落实整改措施。新建箱涵纳入城市建设档案,加强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建设和维护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严密防控违法建筑坍塌,全面开展存量违法建筑的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对违法建筑群进行区域性改造。

  (12)推进工业(产业)园区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建设。推进园区智慧化进程,定期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实现对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监控预警。健全完善园区应急预案,统筹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13)建立完善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合理规划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的布局;有效遏制偷存、偷排、偷放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鉴别鉴定企业产生的属性不明固体废物;加强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实现对危险废物管控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

  (14)严格各类会展、活动中临时展台、舞台及景观的结构安全设计审批,并由专业施工队伍搭建。委托专业鉴定单位对灾害受损建筑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存在结构安全隐患的应进行加固处理。研究出台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办法,开展建筑幕墙安全性鉴定评估检测,建立全市建筑幕墙维护巡查台账,明确相关方职责。完善余泥渣土管理相关法规规章,制定余泥渣土受纳场选址、建设运营等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受纳场监测预警系统和建筑废弃物运输处置管理平台,实现余泥渣土运输、受纳、排放、处置全过程监测监控和自动预警。推进建筑废弃物受纳场和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15)重点防范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存在受限空间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完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标准,做好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作业前必须进行危害辨识,实施隔断(隔离)、清洗、置换通风等安全措施,安排专人进行作业安全监护。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配备个体防护用品和应急器材。

  (16)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1)实施特种设备分级分类监管,探索建立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信息全寿命周期追溯制度,建设特种设备应急处置中心。

  2)推动电梯监管方式改革,落实电梯安全管理责任。加强电梯安全管理,推动装设电梯远程监测系统。加快推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加强老旧电梯的安全检查、检测及维护。

  3)严格压力容器安全监管,严禁超温、超压、超负荷运行,确保压力容器及其安全附件处于良好状态,建立压力管道登记监管制度。

  4)规范大型游乐设施制造、安装、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加强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管理,杜绝违章作业。

  (17)加强洁净车间事故防范。

  1)提高洁净厂房建筑和装修材料的耐火等级标准,科学划分防火防爆区域,合理布置安全出口、疏散路线、应急照明、疏散标志,保持疏散通道畅通。

  2)完善防排烟和空气调节系统,使用防火防爆柜存储危险化学品,加强消防器材和设施管理,有效维护火灾探测与自动报警系统。

  (18)严密防控粉尘燃爆事故。深入开展粉尘涉爆企业专项整治,强化铝镁、粮食、木质等易燃易爆粉尘爆炸危险作业场所隐患排查治理。坚持“摸清底数、突出重点、淘汰落后、综合治理”的原则,深入开展尘肺病易发高发行业领域的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工作,制定粉尘防治指引及操作指南,建立标准化的执法工作指南。适时淘汰产能落后、高污染、高危险性的粉尘涉爆企业。严格“煤改气”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合理确定“煤改气”工程燃气管道走向、敷设方式和燃气设施设备的布局,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加大入户检查指导的频次。

  (19)加强民爆物品安全管控,统筹建设民爆物品储存仓库,完善储存仓库的安防系统建设。建立涵盖民爆物品入库、出库、运输、使用、返库等各环节的实时监控系统,加强民爆物品运输线路规划研究。

  (20)加强职业卫生管控。完善职业卫生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开展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领域风险评估,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治基础数据库,推动企业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达标。

  5.1.2 交通安全事故

  对开远市城市公共设施单元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落实开远市城市交通安全事故防控措施,遏制事故灾难。

  (1)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规范和加强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各地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应对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及时保障、恢复公路交通正常运行。

  (2)推进城区交通秩序整治、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攻坚行动,加强各类大会安保维稳等各项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对无牌无证、面包车超员、货运拖拉机车辆违法载人、“一盔一带”、机动车不礼让行人、车辆乱停乱放和“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驾驶、货车非法改装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发动新学驾驶员到城区各路口开展交通安全文明劝导活动,劝导行人横过公路要遵守信号灯、示意引导机动车礼让行人等行为。

  (3)加强重点车辆源头管理和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强化“两客一危一货”重点车辆源头管理,实行定人、定责、定期深入全市客货运企业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驾驶人的安全教育,建立基础台账,并随时进行更新。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综合监管,严厉打击道路交通违法违规行为。

  (4)强化长途客运过程监管及校车安全管理,加强线路风险评估,调整长途客运线路及运行里程,建立车辆及登记数据共享机制,加大对“黑校车”及非法营运大客车的打击力度。

  (5)加强事故黑点路段和交叉口隐患点治理。改善城区连接通道、路灯、监视器和“三标一护”基础设施。完善防护栏、防护柱等安全设备设施,加强桥梁安全管理,限制超载车辆通行。

  (6)加强隧道通行管控,限制超长、超高等车辆通行。科学合理设置隧道进、出口位置灯光亮度,加强隧道内消防、视频监控和语音广播设施建设。研究制定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兴运输业态的安全监管措施和实施办法。

  (7)实施公路和急弯陡坡、临水临崖危险路段等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严格规范公路工程安全设施建设。

  5.1.3 消防安全事故

  对开远市城市燃气管道、工业园区、城市工业、城市公共设施、城市人员密集单元引发的消防安全事故,落实开远市城市消防安全事故防控措施,遏制事故灾难。

  加快开远市消防事故防御体系的建立,建立和完善消防事故防治系统,对火灾多发区等进行重点布控,提高消防事故防御能力。

  (1)健全火灾防御工作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落实防御工作措施,确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强化应急管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逐步推进市乡两级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有效整合、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做好预案制定、修订、备案,组织开展政企联合、社企联动、多部门协作等形式的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2)严密防控高层建筑、“九小”场所和老旧小区火灾。

  1)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加强高层建筑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防火设计和消防审批。严格执行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他民用建筑之间防火间距的规范要求。加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日常管理,高层建筑内用于疏散的走道、楼梯间和前室的防火门,应保持常闭状态。高层公共建筑明确消防安全经理人,高层住宅建筑明确楼长,高层建筑设置消防安全警示标识。

  2)开展“九小”场所隐患排查且开展建筑内部及周边道路消防车通道隐患排查整治,并按照整改计划完成整改。

  3)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对消防系统和用电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加强公共建筑消防、逃生等应急避险设备器材的配备。

  4)强化消防设施和用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管理,确保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火灾自动报警装置、自动灭火系统、防排烟设备等的可靠性和灵敏度,保持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泵、消火栓、消防控制室和有关仪器仪表完好正常。

  (3)严密防控人员密集场所、特殊人群活动场所火灾。

  1)对人员密集场所开展风险评估,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防火卷帘、防火门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2)开展特殊人群活动场所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排查养老院、福利院、医院、寄宿制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特殊群体聚居场所,集中整治消除易燃可燃夹芯彩钢板使用、电器线路铺设、消防设施配备、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疏散演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3)加强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推广应用独立式火灾探测警报器、简易喷淋装置等简易消防设施,提高特殊人群活动场所初期火灾发现和扑救能力。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督促特殊人群活动场所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开展消防巡查、检查,加强消防宣传教育,编制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积极开展应急演练。

  (4)加强对大型物资储备或专业市场的建筑设计、施工、装修消防审核,合理规划建筑平面布局,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和疏散系统,不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推进专业市场消防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加大对电气线路和设备、明火和维修动火等引火源的消防安全管理力度,确保消防、疏散设施完好有效。

  (5)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

  1)强化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安全生产,尤其是消防安全“三同时”工作,确保做到包括消防设施在内的安全设施“三同时”。

  2)推动实施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空间物理隔离技术工程,严格限制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单位空间作业人数。

  3)落实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加大企业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力度,提高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6)研究出台开远市物业安全管理规定,重点明确业主、出租户、租户和物业管理各方的消防安全职责。以物业管理公司、社区为依托,加强各类单位和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和隐患巡查,确保用电、用火、疏散等符合消防要求。加强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开展居住出租房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加强电动车充电、电气线路及电气设备、采用易燃材料分隔等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对胶囊宾馆、非法改装日租房的专项整治。

  (7)提高宗教文体旅游场所建筑耐火性能,严格控制建筑防火间距,采取有效防火分隔措施,增设建筑消防设施,确保安全疏散设施完好有效,规范用火用电,强化消防安全管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8)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的联合监管力度,严格落实明确建设、施工、监理各方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合理规划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布局,加强施工现场用火用电用气和危险品管理,加强工作人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和灭火疏散演练,设置临时消防设施,控制消灭初期火灾。

  (9)落实商贸会展、文艺娱乐等大型活动承办者和场所管理者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活动现场限制大量使用可燃材料,并应设置临时消防设施。

  (10)加强各类易燃易爆场所危险品的管理,建筑设计和装修应使用满足防火性能要求材料。加油站、加气站和燃气管线地表设施周边严格控制油气散发和集聚,减少和杜绝爆炸条件的形成。

  (11)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等严格落实安全检查制度,避免乘客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进站和乘坐交通工具。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加强安全提示,防范乘客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车的行为。严格落实各类交通工具防火设计、电气设备设计、安全操作规范,为交通工具配备合理和必要的消防设备。

  (12)确保重大危险源与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建筑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不达标的应逐步搬迁,或采取安全隔离防护措施。规范消防安全标志和安全疏散标识,加强消防器材、逃生装备与工具的配备,保持安全通道畅通。完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实时动态监管系统。

  (13)以餐饮场所和出租屋等场所及部位为重点,开展燃气使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规范燃气使用安全要求,彻底淘汰直排式和存在安全隐患的烟道式热水器,推广安装平衡式燃气热水器及一氧化碳气体报警器。

  (14)厘清电力监督管理权责,明确供电企业和用电单位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职责,使权责体系覆盖到居民用电末端。对存在电气火灾高危风险的建筑进行电气线路改造。加强电力电缆沟内各类低压线缆运维安全管理。

  (15)完善消防巡逻排查和消防安全服务。以“拉网式”的方式排查整治老旧小区、小微企业、“三合一、多合一”场所火灾隐患及圈占、堵塞消防车通道的现象,并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台账。巡逻车强化第一出动力量,每日巡逻,遇到突发情况立即处置,提升全市公共消防安全指数。

  (16)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对消防救援大队消防站布局及其建设规模进行设置。逐步加强全市消防站、消防水源、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高抵御火灾事故的能力。

  5.1.4 其他安全事故

  对开远市城市燃气管道、工业园区、城市工业、城市公共设施、城市人员密集单元引发的其他安全事故,落实事故防控措施,遏制事故灾难。加快开安全事故防御体系的建立,对事故多发区等进行重点布控,提高事故防御能力。

  (1)建立完善景区旅游安全事故的防范应急体系。健全旅游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开展旅行社企业租用旅游客运车(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行A级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管理,推动建立完善实现景区内运营的涉旅特种设备和高风险旅游项目安全监管体系。

  (2)加强防范地面坍塌事故。

  1)对建设时间长或缺乏资料、埋深较深、人口密集区的暗渠化河道和其他排水管渠进行系统检测、评估,完成破损严重、地面坍塌安全隐患较大的暗渠化河道和排水管渠的改造,需要结合周边建筑改造的,优先纳入城市更新范围。

  2)完善城市道路管理及养护机制,对道路及人行道地下空洞、旧沟进行系统调查和安全评估,对评估有安全隐患的进行灌浆或开挖填充处理。

  3)新建暗渠化河道、排水管渠等纳入城市建设档案,加强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建设和维护管理。

  4)对城区的老旧排水管网进行隐患全面排查、整治,对轨道施工易造成地下空洞的影响范围、大型排水管渠和深基坑影响范围进行探查,实施治理。

  5)加强建筑施工深基坑和地下空间工程监管,防止支护不力引起的地面塌陷和边坡失稳,降低灾害风险。

  6)加强地下管线等地下工程规划建设,严格落实对开挖工程进行回填、压实。

  7)出台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制定地下设施建设标准,建立统一的地下空间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推进档案信息化和资源共享。

  (3)加强“水电油气”和通信设备设施大面积服务中断事故防范。

  1)合理规划布置供水管网,分步安排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推广应用优质管材。加强对地下给排水管网的保护力度,制定供水管网施工的准入标准,加强供水管线巡查力度,提高管网维护能力。

  2)加强对燃气储罐及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杜绝违章操作。科学规划和建设燃气管网,加快推进老旧燃气管道改造。加强各类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监管,避免管道遭受破坏。建立燃气管网检测维护机制,保障燃气设施安全运行。逐步关闭安全生产条件差、周边环境复杂的液化石油气库,加强对餐饮场所的用气(含瓶装气)安全隐患排查。

  3)优化城市供电主网结构和城市核心区域电网运行方式。加强空中高压线安全距离不足隐患治理,推进高压线地下走廊建设,加强供电线路、供电设备设施的隐患排查治理,提高供电保障和应急能力。

  4)生命线工程等重要设施设备,加强应急备用电源和微电网管理系统配备,完善网络冗余备份系统,加强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5)加强通信网络规划,合理组网,提高通信网络的自愈和抗毁能力。

  6)推进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打击破坏损害油气输送管道及其附属设施行为。在穿越市区等重要敏感区域建设完善中高压油气管道可视化实时监控平台。推行管道完整性管理,加大老旧管道和腐蚀严重管段的更新改造力度。

  7)合理规划建设成品油储存设施,与公共建筑物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消除静电危害,安装维护避雷设施。控制电气火源和明火源,推广应用HAN阻隔防爆等先进技术,保障成品油设备设施安全运行。

  8)完善并落实市政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中的安全标准,协调管线权属单位实施老旧地下管线优化改造,逐步推进城区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建成综合管网信息库和统一管线信息平台,建立涉及地下管线工程施工的协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增强施工单位与管线相关方的沟通交底,提高地下管线的安全防护水平。

  (4)加强防范各类拥挤踩踏事故。

  1)建立大型经营性活动备案审批制度,在举办大型活动前应进行危险识别,对应急措施、应急人员、组织指挥等作出周密安排。完善现场应急照明设备和疏散指引系统,引导人群有序流动。

  2)加强对大型文体活动、公共场馆和景点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人流管控与风险评估,落实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和行业标准化管理。

  3)定期对涉及公共服务的设备设施进行维修保养,指导公众安全有序乘坐自动扶梯等交通工具。

  4)城市公共场所的出入口、过道、楼梯的数量和宽度等必须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5)建立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预警制度,完善公共活动、公共服务场所的安全警示、警告标识,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电子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

  (5)加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风险防范。

  1)以流域为单元系统推进治水提质,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严厉打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非法排污,开展水库流域污水截排专项治理,加强生活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

  2)建立重点监控企业排污监控、评估机制,健全企业特征污染物监测报告制度,对环境风险源企业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

  3)在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更具刚性和约束力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推进河域生态修复工程,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沿岸河域,有选择地养殖可净化水体的藻类。利用人工作业清除或覆盖受污染底泥。

  (6)完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推进危险废物处理企业处置能力提升改造工程。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提升改造,进一步推行垃圾全过程密闭化收运,减少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

  (7)加强新兴产业领域事故防范。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制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安全管理标准。加强对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无人机、网络新业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安全监管。

  (8)加强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防范。提高防雷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度,提升城市防御雷电等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强化汛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重点开展河道堤防、水库、排水设施等重点部位、重点区域的日常巡查、监测和警戒,积极采取科学防御措施,严防因极端天气引发次生生产安全事故。

  (9)加强校园事故防范。探索建立学校安全标准化体系和学校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校园及周边地区安全防护设施、安全警示标识、交通设施建设。加强校车、校舍、跑道、游泳池、实验室等基础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全面排查、整治无证幼儿园的安全隐患。

  (10)加强地下空间事故防范。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地下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等地下空间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合理设置人群导流设施、控制客流量。加强通风、电梯等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

  5.2 防御自然灾害事故

  5.2.1地质灾害

  针对开远市地质灾害风险,加快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对地质多发区等进行重点布控,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1)完善地质灾害防范体系。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定具体可行、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明确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2)完善人防技防双重预防体系和监测预警防范系统。加强隐患点预警设备勘察安装,建成开远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大幅提升地质灾害防范技术支撑,通过技防人防相互衔接,进一步提升防范预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3)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坚持“关口前移”、“防灾胜于救灾”的防治理念,督促各乡镇(街道)开展地质灾害巡排查工作。统一组织各防灾成员单位,制定周密的隐患巡查排查计划,做到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及时通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报告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市人民政府。

  (4)发放防灾“明白卡”,提高群众的防灾和避灾意识。各区(街道)根据当地已排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层层落实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各街道领导和村组负责人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市民。将《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部门、单位、村民及相关防灾责任人手中。做到签收有记录,市、乡镇(街道)、村、组各级都有“明白卡”档案。

  (5)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指导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汛期前排查全市地灾点警示牌损毁、字迹不明情况,进行统一更换。对威胁对象超过100人的隐患点,安设普适型或专业性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对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居民点,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任务,实行主动避让,易地搬迁。

  (6)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建设项目的配套防治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地质灾害的产生。

  (7)加强市政公用管线和道路设施的常态巡查结合工作,建立地面沉降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8)加强岩溶区调查工作,掌握分布情况,建立档案。通过城市规划或采取工程措施规避岩溶区地面塌陷风险。

  5.2.2 地震灾害

  针对开远市地震灾害风险,加快开远市地震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建立和完善地震灾害防治系统,对地震易发区等进行重点布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1)强化城市安全发展源头管控,制定防震减灾专项规划,为国土利用、城市规划及一般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提供基础资料和规划指导。

  (2)开展开远市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完善工程抗震设防多部门联合审核监督机制,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按照国家抗震标准设防。一般工程达到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达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3)实施地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展开地质灾害点避险、自救互救演练。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认真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4)加强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积极落实防控措施,积极完成基于遥感影像和经验估计的区域房屋抗震能力初判工作,积极协助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的实施。

  (5)全力推进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建设烈度速报与预警开远路脚基准站,开展数据共享机制建设。

  5.2.3 水旱灾害

  针对开远市水旱灾害风险,加快开远市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建立和完善水旱灾害防治系统,对水旱多发区等进行重点布控,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建立完善开远市城市超标洪水防御预案和城市防洪体系。提高泸江河开远市城区段堤防防洪标准;提高南洞河堤防防洪标准。

  (2)加强城市防洪沟体系建设,城区排水防涝标准为30年一遇设计。推进城区排水渠道化,规范排水系统建设,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东联村防洪沟、建设东路北侧防洪沟、东沟、西城防洪沟、西沟等排洪设施的作用,对排洪沟堵塞淤积、失修等问题及时清理、整治。

  (3)加快城市更新,落实《开远市城市更新方案》计划,建设海绵城市,推进开远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

  (4)开远市城区规划充分考虑尽量减小洪水超标时的洪灾危害,低洼地区严禁布置重要设施。对生命线工程设施的规划、建设应慎重选址。准确预报洪水,由防汛指挥部门对防汛物资、人员及车辆作统一安排,在河堤设置临时设施防御洪水。防洪抢险要制度化,明确保护重点,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水时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将洪灾损失降到最低。

  (5)开展水库隐患排查、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工作,加快水库达标建设,降低溃坝风险。全面开展排涝工程隐患排查,加强易涝区域的排涝设施管理和运行维护,充分发挥现有工程设施的排涝效益。

  5.2.4气象灾害

  针对开远市气象灾害风险,加快开远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治系统,对气象灾害复杂区、多发区等进行重点布控,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1)不断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及时率,加强预报预警后续跟踪服务。强化“内响应,外联动”等气象业务服务有关制度、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好值班值守和应急准备工作,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理。

  (2)大力推进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淘汰不具备作业条件的作业点。防范作业点附近居民住房密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3)加强防雷和施放气球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大气象行政执法经费投入,强化安全监管保障。更新辖区防雷安全重点单位清单,按时完成年度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安全检查“全覆盖”任务。督促有关单位严格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实现动态监管。帮助指导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建章立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整改完善不合格防雷装置。加强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和施放气球行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引导行业自律。

  (4)健全气象突发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落实防御工作措施,积极开展全民防御台风暴潮灾害、干旱灾害、雷电等。根据突发性灾害预警等级,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5.2.5森林火灾及其他灾害

  针对开远市森林火灾及其他灾害风险,加快开远市森林火灾及其他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建立和完善森林火灾及其他灾害防治系统,对灾害频发区、多发区等进行重点布控,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1)加强林业、农业、野生动物、水域等有害生物监测、检验、检疫和防治工作,提高环境抵御外来生物侵袭的能力,优化生态系统结构,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法,加强水域有害生物、动物、候鸟疫情等防控。

  (2)继续推广森林林分改造工程,加快生物防火林带网格化建设,在主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和重点水源涵养林的林缘、山脚和路边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加强生物防火林带的维护管理。

  5.3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影响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全面落实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精准防控。开远市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5.3.1 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完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预警能力。大力发展利用数据和信息技术,提升对重大疾病、新发疾病及突发重大疫情的监测和预警预测能力、传染源识别能力、病例追踪能力,以实现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高效化、智能化、数字化监测。

  (2)提升医务人员分析重大疾病的能力。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 个环节,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以及在社区和医院内传染性的强弱和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的认知和识别。

  (3)提高舆情分析应对和风险沟通的能力。疫情期间,积极主动地做好与大众、媒体的沟通,充分利用疾控机构“公共卫生舆情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开展不同平台信息的舆情监测、预警、分析、响应、疏导、发布和反馈工作,发挥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在未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针对每个阶段已采取的措施和未来可能的部署,向被沟通对象传达正确认识,促使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从而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和社会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对于可能引发民间舆情讨论的热点问题,需要进行前瞻性的预判和预警处理。

  (4)建立疫情监测预警现代化信息系统。整合各级疾控中心的监测、科研、服务、应急等信息,打通联动部门(如医疗、公安、交通运输、通信等机构)相关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专业化信息精准解读。

  (5)建立完善实验室检测系统,提高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疫情处置检测能力。

  5.3.2 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控制

  (1)完善突发传染病报告制度,完善现场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措施,报告病种类别、责任报告人、报告时限及报告方式。

  (2)完善传染源处理、救治措施,积极组织救治感染者,隔离传染源;对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直至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追踪密切接触者,根据需要分别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和健康随访;根据疫情规模和危害程度确定疫点,划分疫区。

  (3)采取有效的疾病阻断措施,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除和杀灭病原体。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进行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4)建立防治易感者感染措施,根据疾病的特点,采取免疫预防、药物预防和个人防护等方法保护易感人群。

  5.3.3 食物中毒事故的控制

  (1)完善食物中毒报告制度,报告包括的内容、时限、方法、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2)组织有关医疗机构紧急救治患者,调查可能暴露者,并进行医学观察。

  (3)提高现场调查质量,对食物中毒的现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

  (4)完善实验室检测及毒物确定体系,根据中毒患者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确定检测项目及中毒物质。

  (5)加强食物中毒的善后处理,依法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封存中毒的食品及盛放该食品的用具和设备,调查被污染食物的流向,并向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对被污染或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应依法销毁;调查结束后,依据我国食品卫生法及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规定,对肇事者实施处罚。

  5.3.4 职业中毒事件的控制

  (1)完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报告制度,规范报告的内容、时限、方法、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2)提升现场调查与应急处理能力,现场调查了解中毒事件的相关情况、样品采集、快速检测有毒物质含量;协助开展现场人员疏散、组织人员检伤分类、开展现场中毒患者急救和医学观察,进行人群健康危害的卫生学评价。

  (3)提出控制毒物危害措施的建议,并对中毒事件进行评估。

  (4)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

  5.3.5 重大灾害情况下的疾病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灾区疫情监测系统,专人负责,灾期的传染病报告应实行一日一报制。

  (2)实施应急预防接种,根据特殊灾害条件下可能发生的疾病选择需要接种的疫苗,有时需要接种多种疫苗。

  (3)采取有效的化学预防措施,根据灾害条件,对相应疾病采用化学药物预防。

  (4)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在重大灾害条件下,正常供水系统往往遭到破坏,因此,应尽快采取措施,保证卫生饮用水的供应。常用的办法有打井。

  (5)抓好饮食卫生,灾害期间由于食品供应系统被破坏、烹饪条件不能保证、死畜死禽增多等原因,极易导致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食物型传播。

  (6)搞好环境卫生,首先要注意做好人畜粪和垃圾的处理。另外,要及时做好消毒杀虫和灭鼠的工作。

  (7)建立完善心理咨询与治疗,重大灾害对灾民的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严重者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应重视做好灾民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使他们从灾害的阴影中走出来,树立战胜灾害的信心。

  5.4 全力保障社会安全

  5.4.1 打击违法犯罪事件

  (1)综合运用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完善动态化、信息化、全时空、全覆盖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创新打击犯罪模式,依靠社会公众,增强专业化打防管控能力,提升打击针对性和实效性,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

  (2)积极整合巡特警、交警两支力量,构建巡防体系,组成联动(查防)小分队,实现职能优势互补。聚焦打架斗殴、寻衅滋事、酒驾飙车等重点警情,分析每天易发多发路段区域,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结合入场所、进社区行动,精准震慑,全力控发案。

  (3)推动开远市社会治安总体状态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增强。倡导和推进物业管理进小区,加快小区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步伐,推进老旧建筑、老旧屋等地区的围合式、院区式小区建设,加强安全文明小区等建设工作。

  (4)建立“情报研判组确定吸毒人员—视频监控组定位吸毒人员位置—抓捕组实施抓捕—案件侦办组办理案件—戒毒所深挖彻查”的流水线闭环收戒模式,有效提升了吸毒人员管控效能。“扫毒专班”通过数据建模,快速找出近期活跃的涉毒人员,依次对其进行深入研判,排查出贩毒窝点、贩毒链条及涉及的吸毒人员,归纳整理成开远毒情网络图,依次“拔钉子”“打链条”。

  (5)全面加强维护政治安全、打击违法犯罪、服务人民群众、推进自身建设等工作,统筹开展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工作,保障了社会大局持续平稳。整合警力资源,着力抓实小案侦办、要素防控,严打刑事、毒品、经济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治安、交通管理。

  (6)统筹抓实疫情防控和维护稳定工作,全面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再上新台阶,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锻造“四个铁一般”公安铁军。

  (7)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完善反恐工作机制,加强反恐工作体系及专业力量建设,健全反恐防范标准,推进反恐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反恐怖重点目标基础信息数据采集、更新和涉恐风险评估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国家安全宣传教育,落实安全保密制度。

  5.4.2 群体性事件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主导作用,抓好不安定因素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疏导化解、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消除引发各种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和隐患,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工作。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充分利用媒体、通讯、网络等多种手段,进一步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机制,健全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网络。

  (2)加大科学决策,正确决策、严格按政策办事。建立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社会公示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交通运输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为重点,明确评估责任主体、评估内容、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

  (3)构建维稳体系,健全维稳工作机构,明确职责人员。构建组织严密、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县、乡和司法所三级维稳工作体系。

  (4)加强疏导化解。通过对话方式,较少矛盾激化。探索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引导职工以合法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依法惩处恶意欠薪、欠薪逃匿等行为。健全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和劳动关系信用征信制度,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

  (5)加强善后防反复工作。尽快落实承诺群众的符合政策、法律规定、在职责权限范围内的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消除误解,稳定局势。保持对可能出现反复的事态的威慑态势和相应处置力量。动员群众检举揭发在事件中有打砸抢烧行为的违法犯罪分子,在掌握证据查清事实的基础上,适时公开打击处理,以此教育干部群众。

  5.4.3金融突发事件

  (1)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建立风险防范的“识别-评估-分类-控制-监控-报告”机制,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信贷档案,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回收全面详细真实地记录,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非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其融资活动的监测分析,及时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密切关注风险早期预警信号,以便发现问题和预测贷款的发展趋势;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通过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的分析来把握风险。

  (2)利用现代金融工具,提高风险防范效率。通过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主体能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以形成自己的资产组合,能增强他们规避风险、投资盈利的机会和手段。商业银行有效地运用有关的金融工具可以锁定风险、转移风险甚至从中获利。

  (3)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保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加强监管与调节力度;建立机构投资者准入制度,防止由于机构投资者操纵市场而造成价格暴涨暴跌。与此同时,应尽快推出避险金融工具,如股指期货,使投资者能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4)实施金融监管制度。建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金融同业自律监管组织,强化自律监管机制。

  (5)推动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推进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地区的网点设置、业务拓展和服务提升,推动金融服务均衡化。引导各类正规金融机构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社区、居民的低门槛、微利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打击和防范“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

  (6)加强社会公众金融风险教育,引导公众提高参与证券投资、理财产品购买等金融活动的风险意识,抵制非法集资、高利贷、金融传销等非法行为。

  5.4.4“水电油气”供应事件

  (1)促进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与协作,构建“水电油气”等资源供应和设施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

  (2)加大成品油库存储备,整合提高成品油管道的运输能力。

  (3)积极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汛期加庐江河引水。加快大型调蓄水库及东、西城区输配水工程建设,提升城市供水储备和调配能力,推进城区雨洪利用工程。

  (4)推进市政府与南方电网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重大电网工程项目建设,优化城市电网结构,改善局部地区供电瓶颈问题。

  (5)坚持天然气气源多元化战略,加快开远市天然气储备与天然气安全储备库等自主储备设施建设,大幅增加城市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提升液化石油气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城市燃气管网的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提高液化石油气服务站和供应点的市场覆盖率。

  5.4.5市场供应突发事件

  (1)完善粮食供应应急预案。保持粮食储备规模和企业周转库存,增强对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加强和充实粮食储备,执行“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规定。

  (2)加强农副产品基地建设,严格执行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完善农产品配送车辆的绿色通行制度。

  (3)落实粮食、食用油、肉类等生活必需品的政府储备制度。优化储备计划,提升储备数量,保障市场供应,稳步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开远市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稳定。

  5.4.6网络信息安全事件

  (1)逐步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制度、安全标准安全策略、安全机制体系。成立开远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相互支撑和配合。

  (2)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要求和评估准则,提升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3)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改进和运用,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运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和核心设备,进一步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管理能力、隐患监测预警能力和风险评估处置能力。加强网络信任和密码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

  (4)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通过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主机加固等技术进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第六章 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需要着眼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到应急处置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以加强科学施救、提高救援能力为目标,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队伍装备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应急保障,切实做到决策科学、指挥有力、组织有序、救援有效。

  6.1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6.1.1 健全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的建设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制度化才能常态化、长效化。城市安全综合防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很大程度就落脚在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上。

  (1)深化机构改革,完善应急体系,强化市应急委的统筹决策职能和专项应急指挥部的协调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及时实施。

  (2)加强应急资源的整合优化,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支持的应急机制。重点推进市、街道、社区三级应急管理机构的规范性建设,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

  (3)把信息化建设与安全生产事业改革发展一体推进,加强组织领导,集中系统力量和社会智慧,建设好应急管理网络信息体系,提升重大风险防范能力。

  (4)完善各方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协同、城乡协同、行业领域协同、军地协同、应急应战协同。加强与蒙自、个旧等周边城市的应急合作,实现应急管理的信息共享、优势互补。

  (5)健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传播系统,实现市、街道、社区三级平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拓宽突发事件信息收集渠道,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收集苗头性、趋势性、预警性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制度,建立健全业务培训、信息报告、举报奖励等制度,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提供便利。

  (6)坚持全年365天、24小时领导带班值守和信息报告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和加强组织应急值守机构设置,强化各组织应急值守力量配备,扎实做好各类灾害、事故防范应对,着力提升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能力。

  (7)鼓励社会各界组织、个人发挥各自特长,积极参与应急管理,为合力快速、科学、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重要信息保障。

  (8)有序推进突发事件善后处置,为灾区群众及时提供了权威信息、行动指导、科普知识、沟通渠道和心理抚慰,吸取事故经验教训总结并改进建议。

  (9)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巨灾情景构建,科学提升城市应急救援能力。

  (10)建立重大活动常态化运行应急服务保障机制,强化应急状态下交通管制、警戒、疏散等防范措施。

  6.1.2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是强化城市安全防控能力的基础,也是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抓好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夯实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基础,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

  (1)加强各行业、领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卫生防疫、通信、交通运输、市政工程、自然灾害、消防等专业队伍的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专业救援能力。

  (2)建立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专家为技术支撑,以其他应急队伍和志愿者为辅助的全市应急队伍体系。

  (3)推动紧急救援志愿服务站建设,强化运行管理和服务,完善应急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机制,推进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4)全面建设市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各级人民政府要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或确定“一专多能”的市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5)完善分专业、分区域的专家库,健全专家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决策和专家决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科学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参与预警、指导、调查、处置研判与评估等方面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

  (6)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覆盖至街道、社区,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负责组织本地区的民兵、预备役人员、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组建街道、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距离现场近、情况熟、反应快、行动快的优势,开展先期应急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和维护社会秩序。

  6.1.3加强应急保障

  加强应急机制建设,科学的制度设计,是改善公共灾害和事故应急状况、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根本保障。深入研究客观实际,充分调研,吸收专家智慧,加强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事前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意外事件,增强预见性,提高城市的应急能力。

  (1)全面摸底调查全市应急处置物资和力量,将详细数据录入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应急救援物资和力量可视化。

  (2)统筹规划全市应急物资的储备种类和数量,建立健全覆盖市、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应急救援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化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制度,优化储备布局,丰富储备种类。

  (3)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优先建立完善自然灾害多发区域、事故灾难高风险区域以及公共卫生重大疫情等的应急物资储备。

  (4)统筹各级各类应急储备物资和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提高联合应急保障供应能力。

  (5)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公路等应急运力储备和调运机制,提高紧急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震救援、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等专业应急物资的供应。

  (6)建立完善城市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统筹指导,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水、电、油、气等生命线战略资源应急储备的安全保障。研究建立不同灾种、不同区域之间的应急物资储备优化模型,优化储备结构,提高快速调配能力,保障应急需要。

  (7)建立城区应急保障资金机制,各区政府要加大对重点危险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全力做好应急保障示范代表创建工作。

  (8)根据城市人口分布和规模,推广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全社区,充分利用公园、广场、校园等宽阔地带,建立完善应急避难场所。

  6.2 提升城市安全风险辨识、防范、化解和处置的能力

  加强调查研究,准确地研判风险。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把问题解决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聚焦主要问题和突出风险,加快提升城市安全风险辨识、防范、化解和处置能力,对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提升开远市各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能力,通过危险化学品辨识、化学反应辨识、安全设施设备辨识、设备风险辨识、人的行为辨识等方面的辨识,提升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的全面性、风险研判分析的深入性和风险管控措施的针对性。

  (2)切实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各区、各部门牵头组织开展本区域、本行业领域的城市安全风险辨识工作,评估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更新风险等级,划分风险控制责任等,并形成评估报告。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为本区域、本行业领域风险隐患体检式评估,不替代环评、安评等专项评估工作。风险等级的评定有行业标准的,依其规定。无行业标准的,风险等级原则上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标示,具体分级标准由相关行业领域管理部门制定。

  (3)健全城市风险防控能力。一是完善风险感知网络。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5G等技术,打造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感知网络,实现对城市道路桥梁、供排水、电力、燃气、输油管道、通信等重要市政设施的自动化监测,以及对医院、学校等重要场所安全联网监测。二是强化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安全风险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模型,提升灾害事故分析研判、预警能力。健全“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规范发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善跨部门、跨地域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三是提升网络舆情监测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能力。扩展数据采集来源,及时发现、掌握灾害事故信息。适时分析舆情动态,主动正面应对群众诉求,疏导社会舆论。

  (4)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准备。各区、各部门要督促指导本区域、本行业领域重大风险防控责任主体建立安全风险防控记录、制定风险控制方案、细化风险防控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对发现的各类问题,要依法依规采取措施;对发现的风险隐患,要督促涉事单位按照轻重缓急程度整改消除;对发现的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重大风险,要及时启动综合协调机制,强化协同防控力度,调整应急处置方案,落实应急处置准备,适时发布预警或提示信息。

  (5)优化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强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提升应急空间保障能力;夯实基层应急能力基础,强化基层装备物资保障。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牢安全第一、人民第一理念。安全是生产的前提,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记在心中、抓在手中、落实在行动中,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要提高隐患排查处置整改能力。三是要提高应急处置救援能力。要通过学习法律法规、以会代训、现场演练等方式加强学习,提高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各部门要明确职责,抓住事故处理黄金时间,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要提高自身救护防护能力。要加大自身救护防护措施宣传,引导群众在家中要配备灭火器、安全绳等基本应急处置物资,不断提高群众自身救护防护能力。

  6.3强化安全法制建设

  强化安全法制建设,就要健全安全法规标准,增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不断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制,推行联合执法和委托执法,层层公布安全生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6.3.1健全安全法规标准

  法律法规标准是使生产活动秩序法治化,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安的根本保障。建立健全安全法规标准,有助于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效率,确保城市处于正常发展的可靠保证。

  (1)健全安全生产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职业病防治、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使用管理等立法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城市安全法规规章体系。

  (2)依据公共安全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及时制修订公共安全相关法规及规章,增强法规条款的可操作性、适应性。

  (3)梳理并修订既有建筑幕墙、中高压管道等基础弱、监管难的行业领域安全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4)完善城市安全地方标准体系。制定重大危险源监控、有限空间作业等领域安全技术标准,完善城市大型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隧道桥梁、管线管廊、道路交通、轨道交通、燃气工程、排水防涝、垃圾填埋场、渣土受纳场、电力设施及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的技术标准,提高安全和应急设施的标准要求,增强抵御事故风险、保障安全运行的能力。

  6.3.2增强监管执法能力

  增强监管执法能力,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抓好工作落实。强化安全生产法治建设,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权益,是主动适应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的新期待,对增强监管执法能力意义重大。

  (1)加强安全监管执法机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异地执法、委托执法、派驻执法、联合执法等执法模式,加强基层特别是社区和各类功能区安全执法工作。

  (2)充分运用移动执法终端、电子案卷等手段提高执法效能,改善现场执法、调查取证、应急处置等监管执法装备,实施执法全过程记录。

  (3)通过组织开展公开裁定、现场模拟执法、编制运用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指导性案例等方式,提高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

  (4)建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定期开展执法效果评估,强化执法措施落实。

  (5)完善执法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考核机制,严格执法程序,加强现场精准执法,对违法行为及时作出处罚决定。

  (6)严格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城市安全执法监督和巡查考核,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未依法采取相应执法措施或降低执法标准的责任人实施问责。

  6.3.3安全生产执法监督

  做好安全监管工作,有效遏制事故多发状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修订“12350”隐患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奖励金额,简化奖金支付程序,鼓励广大市民积极举报隐患和事故,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群防群控的积极性。

  (2)依法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充分发挥刑事责任追究对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规企业的震慑作用,加大对企业的行政与刑事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3)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活动。落实“四个一律”的打击措施,在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继续深入开展打击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

  6.3.4基础设施执法监督

  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依法保护,强化和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共同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1)加强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严格治理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

  (2)加强城市交通、供水、供热、供气和污水、污泥、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及时进行更换和升级改造。

  (3)强化中心城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落实排水管道养护、泵站运行等管理职责,在严重积水点位建设强排措施,防止内涝产生城市安全问题。

  (4)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维护、抢修作业安全管理,落实审批、通风、监测、防护、监护等措施。

  (5)以城市易积水路段和交通事故易发路段为重点,深入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三年行动,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综合承载能力。

  (6)加快建立涵盖公安、交通运输、安监、保险、气象、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等部门(单位)的城市交通管理信息交换共享与服务合作机制,共享重点企业、车辆、从业人员信息和公路视频监控、过车数据、交通流量等资源,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7)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护设施、安全警示标识和交通设施建设,严厉打击非法接送学生车辆。

  (8)强化道路基础安全管理,统筹穿城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配套建设,严格执行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科学规范设置标志标线、隔离护栏、信号灯、监控等设施。

  (9)定期对城市道路绿化带内高大树木进行修剪,及时消除树木生长过程中给城市供电、道路交通信号灯及路灯照明设施带来的安全隐患,防止树木枯枝掉落砸伤车辆和行人,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10)在人流量较大地段规划建设、改造优化行人过街安全设施,保障安全过街需求。

  6.3.5重点行业领域消防执法监督

  增强做好重点行业领域消防执法监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到生命安全是搞好消防执法监督的前提,压实各级责任,组织开展本地区、本行业领域消防安全风险排查和研判,抓住核心关键要素化解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1)加强城市车站、地下空间、公园景区、商场超市、学校、医院、养老院、娱乐场所、大型城市综合体、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群租房等重点场所的安全管理,对重点目标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较高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大客流监测预警和应急管控处置机制,合理疏导客流,防止拥挤踩踏。

  (2)加强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督促整改私拉乱接、超负荷用电、线路短路、线路老化和影响消防车通行障碍物等问题,推广安装简易喷淋、独立式报警装置等技防物防措施。

  (3)分行业、分系统推进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实现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机构、大型商(市)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达标。

  (4)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全面排查整治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维修改装和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动自行车行为,大力规范维修改装行为,重点推动建设一批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

  (5)组织清理建筑物内公共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违章停放、充电行为。

  6.3.6食品卫生执法监管

  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把保障食品安全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机制,常抓不懈。依法加强食品卫生执法监管工作,依法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不断提高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经营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采取风险分级、监督抽检、日常巡查等形式。

  (2)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做好食品安全预警,严防“三无”食品和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严厉打击和查处制售假劣食品。

  (3)落实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畜禽产品生产、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执法监管力度。

  (4)突出抓好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鲜肉和肉制品、食品添加剂、酒类六大重点品种的综合治理。

  (5)制定并实施餐饮服务环节重点监督检查计划,重点检查学校食堂、工厂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小型餐饮单位,确保不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

  6.3.7其他领域执法监督

  加强其他领域执法监督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其他领域执法监督工作水平,督促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完善执法工作制度和机制,提升执法效能。

  (1)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督促城市电梯及大型游乐设施使用单位加强日常巡查、维保、检验及安全技术评估,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加强燃气安全治理和安全监管,防范燃气泄漏、爆炸事故发生。

  (2)落实寄递渠道安全管理责任,强化寄递物资安全检查。

  (3)加强对城市广告牌、牌匾标识、灯箱和楼房外墙附着物的管理、安全检测和维护,严防倒塌、坠落事故。

  (4)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加大对社会治安重点区域的整治,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恐怖袭击、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持对黑恶势力犯罪和“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

  (5)开展常态化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加强野外火源管理,排查重点仓库、工厂等与林缘的阻隔情况,查处林区及周边乱搭建行为。

  (6)加强工程施工前作业风险评估,强化检维修作业、用电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空作业、吊装作业、顶管作业、断路作业、动土作业、立体交叉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以及起重机械、脚手架、深基坑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严禁违章违规行为,防范事故发生。

  (7)理顺城市无人机、新型燃料、餐饮场所、未纳入施工许可管理的建筑施工、物流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落实安全监督检查责任。

  6.4城市安全文化

  城市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加强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形成富有特色和推动力的安全文化,为实现城市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6.4.1牢固树立安全理念

  固树立安全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1)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确保安全生产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底线。

  (2)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法治模范城市建设,强化安全法治观念,加强食品卫生、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增强社会各界的安全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依法管理能力,引导企事业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培育有特色的安全文化。

  (3)着力营造安全生产全民参与的氛围,致力群防群治群控,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共建共享机制,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6.4.2深入普及安全知识

  牢固树立安全观念,深入普及安全知识,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安全知识普及,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

  (1)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部署。

  (2)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等活动节点,在应急(安全)体验场馆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文化沙龙等活动,强化场馆公益科普属性;积极发挥“名人”效应,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应急安全教育。

  (3)按照《开远市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和警示教育活动的方案》,持续推动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推动建立农村安全宣传有组织体系、有展示窗口、有便民册子、有广播设施等“四有”工作机制。指导做好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评价管理工作。

  (4)争取建设灾害事故科普宣传教育和安全体验基地试点。借助各类媒体和网站平台,持续滚动播放安全公益广告。统筹做好突发性灾害事故应急科普应对和日常安全知识普及,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关心安全生产、参与安全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

  (5)创新推动体验上“云”。建设网上3D体验式应急(安全)馆,通过微信公众号、网页进行体验学习。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宣传覆盖面,提高市民参与度,提升体验者的安全素养。

  (6)加强对社区居民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借助社区平台和应急志愿者队伍的装备和人才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应急志愿者队伍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居民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多方面的培训。

  (7)发挥义务教育优势,由政府主管教育部门牵头部署,把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通过理论授课,教具演示、现场实操教学,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演练等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8)建立完善明查暗访工作常态化新闻报道机制,推动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加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隐患和典型生产安全事故的曝光力度。

  (9)把安全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各高等院校、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每学年安全知识教育不少于4课时。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6.4.3扎实推进安全培训

  重视安全培训工作,安全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提高企业职工安全素质和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执法能力。扎实推进安全培训,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安全监管监察效能的重要途径。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创新安全教育培训形式,提升各类人员安全素质,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对各单位领导干部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单位领导干部、基层公务员的安全教育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城区内负责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干部必须到岗参加安全培训。

  (3)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实施,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分级管理体系建设。

  (4)严格落实企业职工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新从业人员和转岗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新从业人员必须经“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后方可上岗。

  (5)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加强化工、公共交通、信息通信等的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岗前安全培训和定期复训,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加强对学校、医院、商业场所、旅游景点、文化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培训,提高客流引导、应急疏散和现场应急救援能力。

  (6)鼓励具有安全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积极培育、孵化防灾减灾领域各专业类型的社会组织,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

  (7)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演练,不断提高师生防范安全事故的意识和能力。

  (8)加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安全培训力度,从源头上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为企业大规模培养具备良好安全素质的新职工。

  6.4.4切实加强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促进领导干部提升能力素质、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要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开展舆论监督攻坚战,创新协同监督工作机制,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1)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拓宽渠道,及时主动地做好公共安全政策法规、城市安全形势、重点工作进展等信息公开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2)健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正确引导舆论,及时客观公布事故动态、政府和部门举措、事故抢险救援和调查处理进展,防止漏报、误报,杜绝瞒报、谎报。

  (3)健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和舆论监督的指导意见》,畅通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和“12350”举报电话等监督渠道,接受社会公众的公开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第七章 构建“开创六个新时代”城市安全新格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城市安全发展的新理念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各项决策部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十四五”期间,开远将继续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围绕州委“13568”工作思路,全力融入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将开远打造成为云南省综合能源服务基地、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工业生态宜居城市,全力破解“化工围城、城围化工”困局,构建开远市“开创六个新时代”城市安全新格局。

  7.1 树立城市安全发展的新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强调的是系统思维和方法,为我们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发展和安全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把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平安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扩展到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标准要求更新更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织密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但同时,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加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需要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全球安全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开远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开创六个“新时代”发展新篇章,具体为:(1)迈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加快新时代生态开远建设步伐;(3)深化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格局;(4)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5)提升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水平;(6)健全新时代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围绕开远市六个主要目标,从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治理、城市安全文化、公共服务提出建议对策,构建开远市“融破围”城市安全新格局。

  7.2 保障产业园区安全

  迈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十四五”期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园区经济不断突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针对开远工业园区特点,建立工业园区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一)完善园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

  1.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进一步明确园区管理主体,压实安全管理责任,建立负责园区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根据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及“五落实五到位”要求落实园区各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管理责任,根据园区内企业类型,有针对性逐步配齐配强园区安全监管执法力量,特别是高危行业专业监管人员,切实提高安全监管能力。

  2. 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园区发展的全局整体谋划布局,综合园区内公共设施、上下游产业链、应急救援等各方面各环节,实施一体化管理;建立园区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及时会商研判安全风险,统筹协调解决重大安全生产问题,形成齐抓共管、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管理模式。

  3. 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督导各入园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建立满足企业要求的安全技术管理团队; 要求入园企业加大安全保障资金投入、加强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强化风险意识、增强法治意识,同时加强各类生产事故预案的演练;完善日常监督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园入园企业开展安全管理情况自查互查和交流学习,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管理。

  (二)强化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

  1. 规范园区规划布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园区区域布局,明确园区数量、产业定位、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向,要在安全评估的基础上,优化园区各功能分区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区规模。

  2. 严格园区项目准入把关。按照产业发展定位,制定完善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严格建立项目安全条件审查,严防高风险项目转移,严禁承接其他地区关闭退出的落后产能;建立并完善园区内企业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要及时淘汰退出园区。

  3. 合理布局园区内企业。严格落实企业安全防护距离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综合考虑主导风向、地势高低落差、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统筹企业类型、物资供应、公用设施保障、应急救援等因素,合理布置企业分区。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禁止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内布局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对园区内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要制定整改方案,实施改造、搬迁、退出等措施。

  4. 完善园区公共设施。结合园区产业特点,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安全生产、公用设施、物流输送、维修服务、应急救援等各方面的需求,以有利于安全生产为原则,完善水、电、气、风、污水处理、公用管廊、道路交通、应急救援设施、消防设施、消防车道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

  (三)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园区安全预防控制体

  1. 开展园区安全风险评估。牢固树立园区整体安全风险意识,组织开展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安全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建立风险点清单,提出和落实消除、降低、控制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

  2. 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切实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安全风险摸排、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各类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建立园区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保障园区各类公共设施安全运转。

  3. 强化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结合园区内企业类型,深刻汲取近年来重特大事故教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涉爆粉尘、危险化学品、建设施工、受(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治理,紧盯安全隐患整改,倒排整改工期、实行严格销号制度,坚决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4. 推进园区封闭化管理。按照“分类控制、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要求,结合园区产业结构、产业链特点、安全风险类型等情况,采取园区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化手段,逐步推进园区封闭化管理,加强进出园区人员、车辆管理。

  5. 强化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建设。园区要全面掌握本园区潜在安全风险及本园区内应急相关信息,并建立健全园区应急预案体系。一是定期检查企业应急准备工作开展情况,统筹管理园区应急救援力量并强化演练,与园区周边重点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应急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公共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并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三是明确应急管理的分级响应制度和程序,确保各园区应急处置工作“人、物、环节”均能情况清、底数明,做到应急救援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安全高效,以保障应急处置体系随时处于运行状态。加快智慧园区的建立,实现安全风险实时预警,尤其是提高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感知评估、监测预警和响应处置能力。

  7.3 维护生态环境

  加快新时代生态开远建设步伐,“十四五”期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成4个森林公园,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州前列。全力构建一体化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1)全力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积极构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安全新格局。

  (2)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坚持源头防控和系统管理,加强危险废物、重金属、尾矿和高风险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保障环境安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建设。

  (3)着眼提升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完善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运、处置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推行视频监控、智能称重、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物联网设备应用。同时,强化危险废物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

  (4)加强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全面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构建“预防预警应急一体化”风险防范平台,建设多学科、多领域的环境应急专家库及政企互补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

  7.4 保障基础设施

  根据开远市“十四五”规划,开远市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建设现代水网体系,物流体系更加高效便捷,新型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实现 5G 网络全覆盖。

  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以安全科技创新应用为支撑,建设完善以“基础设施本质安全—生产运行安全监管—交通应急处置能力”为基础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系和搜寻救助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需要。加快开远智慧交通的建设,推荐交通运行动态监管和安全应急闭合建设项目。

  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现代水网体系和水管理体系,坚守水生态安全红线和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远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重点突出构建完备的水网体系,强化工程水网与天然水网互联互通,做好天然水资源与工程配置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重要河段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及调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构建应急物流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前、中、后各个时期、各类业务能快速与持续恢复,保障救灾物资、供需信息、物流资源和专业人员的有效供应。

  加快“新基建”智能安全建设,为确保“新基建”智慧的安全,采取智慧安全保护措施,智能监测发现、智能应急与恢复等应对智能安全的有效防护措施。

  7.5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推动开远市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持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自然灾害防御和救灾能力显著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有效。提升城区信息化水平,完善数字化城管平台,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建设。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开远市应急力量建设。

  7.6 强化公共服务

  持续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强化就业优先,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持续增强安全保障功能,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社区管理服务,抓实安全稳定工作,完善防灾救灾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7 引入智慧安全风险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一体化监测、智能化预警、多信息融合、整体式管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精细管理、数字决策,突出解决关口前移、预防预警的问题,推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的变革。

  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对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等风险的全方位、立体化感知。充分依托住建、城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燃气、供水公司等社会企业建设的城市安全感知网,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分析评估城市复杂耦合风险,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对现有城市安全运行监测感知网进行补充和完善。构建从气象、地质、环境到地下、地上基础设施等物联感知为一体的立体化监测网,形成一张人防、技防、物防有机融合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网。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8〕1号)

  2. 2019 年 11 月 8 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安委办〔2019〕5 号)

  3. 2019 年 11 月 28 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19 版)》(安委办〔2019〕16 号)

  4. 2020 年 3 月 29 日和 9 月 14 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分别印发《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分标准(2019 版)》(安委办〔2020〕2 号)《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手册》(安委办函〔2020〕56 号)

  5. 2019 年 5 月 6 日,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办发〔2019〕19 号)

  6. 2020 年 7 月 26 日,云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云南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云安办函〔2020〕45 号)

  7. 2021 年 4 月,云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

  8. 2021年 6 月 3 日,云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督察评估工作的函》(云安办函〔2021〕32 号)

  9.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发〔2017〕22号)

  10. 2021年7月7日,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城市更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红政发〔2021〕11号

  11. 2022年10月17日,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红政发〔2022〕32号

  12. 2019年7月8日,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美丽县城”建设的实施方案红政发〔2019〕15号

  13. 2022年10月14日,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十四五”现代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红政发〔2022〕29号

  14. 《开远市城市体检报告》开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1年7月31日

  15. 《开远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自查评估报告》开远市发展和改革局.2022年5月16日

  16. 《开远市气象局开展推进城市安全发展检查自查情况报告》开远市气象局

  17. 《2021年开远市重大火灾隐患材料》开远市应急局2021年10月14日

  18. 《开远市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开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1年7月31日

  19. 《开远市城市更新项目库》开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 《关于征求开远市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知》开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1. 《红河州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手册的通知》红河州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2. 《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手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2020年9月14日

  23. 《安全发展示范社区创建基本任务》开远市应急局 2021年9月6 日

  24. 《开远市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开远市应急局 2020年12月30日

  25. 《红河州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征求2021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修改意见的函》红河州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12月10日

  26. 《2021年度州级部门目标责任书》开远市应急局 2020年12月30日

  27.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10月29日)》开远市应急局 2021年10月29日

  28. 《开远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经验做法报告》开远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2021年10月28日

  29. 《市交通运输局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典型经验做法》开远市交通运输局 2021年10月29日

  30. 《危安科、工贸行业做法报送》开远市应急局 2021年11月8日

  31. 《红河汇远实业有限公司等4户工贸企业存在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开远市应急局2021年10月25日

  32. 《开远市级应急预案报备》开远市应急局 2020年9月22日

  33. 《开远市救灾物资储备库救援救灾物资储备情况》 开远市应急局 2021年1月18日

  34. 《开远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深入开展2021年安全生产月应急演练活动的通知》开远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2021年

  35. 《开远市应急队伍》开远市应急局

  36. 《开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开远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开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

  37. 《(市场局)自查评估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清单》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38. 《市场局自查评估报告》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