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3-00919
信息分类
政府文件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发布机构
开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9-09
信息名称
解读《开远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

 

  《开远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22年2月25日经第十一届开远市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2022年3月25日经第十届市委第33次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于2022年7月6日以开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现将《规划》政策解读如下: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描绘了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对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行专门部署,深刻阐述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家进行了机构改革,组建了应急管理部,构建了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大应急格局,在新的形势下,对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2018年6月,中国地震局党组作出了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出台了《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了现代化建设三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构建了防震减灾科学技术、业务体系、服务能力、社会治理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布局,提出了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等四大工程。为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地震局党组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对确定的战略安排、布局和任务进行了细化,印发了《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简称《纲要》。《纲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国发〔2010〕18号)的重要体现。《纲要》紧紧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着眼于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视角,总体把握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实际与趋势,是涵盖地震系统内外、包括整个系统的现代化建设纲领性文件,是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为加快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落实《纲要》,提高全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生态宜居开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国家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云南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红河州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开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开远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十四五”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规划》编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为建设新时代生态宜居开远提供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 

  三、《规划》研判和起草过程 

  为认真做好防震减灾领域重大工程“十三五”总结评估和“十四五”规划设置有关工作。2022年1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规划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通过深入基层调研等多种途径广泛征求开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的意见建议,发放征求意见表41份,收到14家单位回复无意见。2022 年5 月,由市应急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教体、市卫健局、市地震局、市消防大队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评审,评审获得通过,并按规定程序完成了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核。 

  四、《规划》工作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地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地震预报预警工作取得突破,地震科技和地震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高质量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风险对全市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减轻,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需求。力争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全州一道,基本建成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地震科技创新和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为一体的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五、《规划》内容解读 

  规划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四五”面临现状与形势;第二部分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三部分是“十四五”防震减灾主要任务;第四部分是“十四五”重点工程项目;第五部分是“十四五”规划落实的保障措施 

  (一)要清楚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和今后的形势是什么? 

  一是“十三五”时期发展取得新成效。完成全市地震宏观观测点优化布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台建设顺利实施;完成十里村地震前兆观测站提升改造;完成小龙潭强震台搬迁,监测能力显著提高。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宣贯、减隔震技术推广、教育“全面改薄”、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扶贫、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防震减灾示范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震灾预防各项工作措施得到落实,全市城乡房屋设施抗震性能显著提高。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和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地震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艰巨而严峻。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需要和新挑战。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特别是交通、油气、水电等重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密集,各类地震灾害风险交织关联,各种隐患威胁相互叠加,防震减灾工作将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二)明确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一是在编制的过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坚持改革创新,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全州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是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力争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全州一道,基本建成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地震科技创新和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为一体的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三)明确“十四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是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高测震观测和地球物理观测的质量,进一步优化地震宏观观测站网,稳步推进地震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及观测环境改造。加强震情跟踪,进一步完善震情会商机制和地震会商技术系统。构建并完善地震预测评价体系,力争做到中期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测水平有所突破。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红河州项目开远子项目建设,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加强地震预警科普宣传,营造预警信息发布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示范终端推广和管理,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二是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摸清风险底数,建立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加强抗震设防,落实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推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有效管控各类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 

  三是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市、乡镇(街道)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公共服务产品、拓宽公共服务领域、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目标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常态化。充分利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平台,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展地震预警行业应用,为高铁动车、大型桥梁、水库大坝、油气管线、危化企业等行业用户提供预警信息,拓展信息服务范围和能力。 

  四是着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健全市 、乡镇(街道)二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统一指挥、响应迅速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不断提高“防大震、抢大险、救大灾”能力。加强余震监测和震后趋势预测,防范次生衍生灾害。提高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的信息化水平。持续抓好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基础数据库年度更新录入工作,保证预评估结果可用性。开展年度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技术保障机制。规范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完善地震现场应急装备,开展地震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编制地震烈度图。强化大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地震灾情快速获取与评估系统和全流程灾情信息汇集、快报和综合展示平台,实现一体化全流程的灾情信息实时获取、汇集、分析、研判、处理及综合展示能力。 

  五是增强地震信息化支撑。推进全市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加快地震监测台站、信息节点、地震短信发送平台、震情会商与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等业务系统更新换代,逐步构建支撑地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风险防治、公共服务等业务,上下左右相联通的业务管理系统,提高地震业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多网融合,推进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与政府、应急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对接,保障大震巨灾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的高效互通。 

  六是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统筹抓好重点时段宣传和日常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小区、村)2个,州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小区、村)5个;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所,州级示范学校5所以上。强化科普阵地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综合科普场馆建设,利用“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持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三微一端”建设,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七是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健全完善地震监测及预警管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运用“互联网+监管”手段,提高执法监督效率。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四)需要盯住落实的重点工程有哪些? 

  一是抓实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对接省地震局“地震监测站网升级工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云南场区建设工程”,实施完成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对现有监测台站实施标准化、信息化升级改造和观测环境提升改造,实现地震观测自动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业务应用智能化,做好冷水沟新观测站的立项实施工作。加密布局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终端,扩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面。 

  二是立项实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依托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立项实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全面提升全市房屋设施抗震能力。 

  三是做实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对接省地震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立项实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及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成果和信息资源,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立项建设综合防灾或防震减灾科普馆。 

  四是积极推进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依托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对接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立项实施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对全市防震减灾各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整合,集中分析处理地震大数据资源,形成系列化地震公共服务产品。 

  (五)开远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单位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各级规划的纵向衔接并组织实施。健全目标导向管理机制,发挥防震减灾相关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规划指标,落实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细化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二是健全投入机制。全市各防灾减灾部门、各乡镇(街道)要紧扣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及省政府相关规划,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防灾项目资金支持。市、乡两级财政要建立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经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两级地震工作专项经费、地震群测群防经费、“十四五”项目配套经费列入预算、按时拨付,为本规划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三是统筹协调发展。应急、住建、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将本行业的防灾部门相关专项规划与本规划进行衔接,特别是与《开远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十四五”规划》衔接,确保全市规划总体目标一致、各有侧重、协调互补。本规划提出的重点建设项目,一并纳入《开远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十四五”规划》实施。建立防震减灾相关行业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实现行业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是强化人才培养。通过送出去培训和挂职锻炼、定期举办培训班、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或顶岗锻炼等方式,加强全市防震减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是建立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价工作,加强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结果应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