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旅游信息

【人文开远】 邓氏甜白酒——藏在老巷深处的百年甜滋味

来源:开远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19-04-12 浏览次数:
 曹蔓夫

一条长长的巷子,路两边都是年代久远的老房屋,路上的几棵老石榴树葱绿惹眼;清晨的阳光下,老开一中的门牌字样依然清晰无比……这条街巷,就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巷。

  

沧海桑田,几多变迁。在文化巷里,很多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无论世事如何变换,从文化巷的里弄深处,始终飘出一股甜蜜的味道,而且这股味道在开远城飘了近百年。这就是大多开远人都熟悉的老味道——邓氏甜白酒。

现如今,我们吃到的邓氏甜白酒出自一位83岁老人的手。

这位老人名叫谢桂珍,正值青春年少时从弥勒巡检司嫁到了开远一户姓邓的人家,从此在开远文化巷开始了她平凡的生活。

在嫁到邓家前,谢桂珍的婆家就一直以卖甜白酒和红豆为生,而且已经卖了很多年了。谢桂珍嫁到邓家后,也开始学做起甜白酒。

勤快能干的谢桂珍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手艺,她接过公公、婆婆的担子,每天走街串巷去卖甜白酒。那时,开远的每一条街巷都留下了谢桂珍叫卖的身影。

邓家的甜白酒因口感甚佳,在开远晓有名气。谢桂珍每天挑出去的甜白酒都能卖光,而且还供不应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命运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就在谢桂珍二十多岁的时候,她与爱人一起支边到了河口橡胶农场。

谢桂珍与爱人到河口的这些年,邓家的甜白酒小生意依然由谢桂珍的公公和婆婆经营。

时光荏苒,1983年,谢桂珍与爱人从河口橡胶农场退休回到了久别多年的开远。她又接过重担,邓氏甜白酒的味道从此在她手中传承,直至今天。

一年又一年,在开远这座小城里,卖了近百年的邓氏甜白酒,从以前一天卖几十碗,发展到如今一天卖两三百碗。从各大冷饮店、鲜奶吧到街头的小商户,都在出售邓氏甜白酒。可以想见,开远人对邓氏甜白酒的喜爱程度。

甜白酒为醪糟的一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大米、玉米、粟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撒上甜酒曲,淋少许凉水,搅拌均匀,放置在温暖干燥处。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约需3——5天即成甜白酒。

甜白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明之际,各地已有商品化生产。开远甜白酒从何时发展起来虽不可考,但据开远的老一辈人讲,许多开远人一直有吃邓氏甜白酒的习惯,特别到了夏季,只要能吃上一碗邓氏甜白酒,这夏天也就好过了。一位住在文化巷的李姓女士笑称,一年四季,她都要吃老人家做的甜白酒,有时到外地去,长时间吃不到,心里便觉得空空的,一回到开远就立即要吃上一碗。

一个不起眼的圆形土碗,里面竟盛着百年的味道。邓氏甜白酒就这样一直以清爽而甜蜜的滋味,不仅吸引着开远人,还吸引着外地人。

在滇越铁路客运还在运行的那些年,从昆明到河口铁路沿线,一些地方的人们通过火车的便利常年订购邓氏甜白酒。客运停运后,昆明、曲靖、河口等地的人也不时会上门来购买。

当然,美味的出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今年已经83岁的谢桂珍仍然每天亲自做甜白酒,有时候儿女也会来帮忙,但她仍亲力亲为制作每一碗甜白酒。

制作甜白酒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泡米,每天中午12点左右,谢桂珍就开始泡米,泡上四五个小时,到了下午5点左右,开始蒸米。蒸上个把小时后,谢桂珍将蒸好的糯米取出凉冷,然后拌上甜酒曲,再装入一个个土碗中,一装就是几百个。

装好的土碗会被抬进一个保温柜里进行捂制,经过一天两夜的捂制,第三天中午,一碗一碗的甜白酒这才抬出保温柜。这还不算完,这时还需抬进冰柜冰上一天,到第四天才能端出进行出售。

制作甜白酒是项体力活,但谢桂珍说没感觉到累。从精神面貌和做事情的样子来看,让人难以置信谢桂珍已经是83岁高龄的老人。

看着几百碗刚刚出炉的甜白酒,谢桂珍脸上有种说不清的释然。她说几十年来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现在居住的房屋在棚户区改造范围内,以后就要搬到其他地方去了。她说,她会想办法把甜白酒做下去,因为这才对得起一直吃着她家甜白酒的人。

如今,谢桂珍的女儿邓艳萍已经学会了做甜白酒的手艺,她说她和母亲一样,会将邓氏甜白酒的味道一直传承下去。

 

(谢桂珍与女儿邓艳萍) 

 

(已经捂制好的甜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