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江春暖,桥横南北。
开远境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南桥,在泸江河上一跨就是227年。
西山秋暮,冰泉古道。
这座古亦称“冰泉桥”的石桥,跨越了时间长河,将诗情永远地留给了我们。

南桥从何而来?自然绕不开水。
发源于石屏异龙湖的泸江河,蜿蜒曲折、自西向东、流经建水、穿越高山,在峡谷中流出,抵达开远。滔滔泸江水润泽了开远两岸的土地,滋养了万千开远人,但汹涌的河流也阻隔了南北沟通,商贸往来。
泸江河横亘在开远人面前,他们需要一座桥梁,一座能历经风雨、千年不倒的桥梁。
据开远县志记载,南桥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知州方逢圣倡建,邑人杨北、徐兆升合修,但如此浩大的工程,两位乡绅在世时并未能完成他们的心愿,他们的子孙继承祖先的遗志继续修桥,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桥竣工时,139年已经过去了。
一座桥修了几代人,他们的坚韧和执着令人动容!
南桥南北向横跨于泸江河上,为三孔石拱桥,全长70米,跨河38.7米;桥身宽6.95米,高6.85米。桥面铺石,两侧低围石栏。桥体两侧各嵌题额四块,东“光映赤壁”,照应明代开远“阿迷八景”之“北江赤壁”;西“冰泉古道”,点衬桥西百米外一眼江畔古泉。古泉以四季清冽、饮之如冰得名“冰泉”,在“阿迷八景”中列名“冰泉夏坐”,南桥亦因之另称“冰泉桥”。
修桥铺路是积德行善造福后人的义举,这也是深受儒家传统文化浸染,饱受五百年“双百梅花诗”熏陶的开远人为家乡作出的贡献。
跨过大山大海,去到人山人海。而桥,就是人们跨越的载体。
南桥曾经是古代云南内地通往边疆的重要桥梁。可以想见当年桥上,商旅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南桥在发展历史中,也汇集了开远众多的人文历史景观。

桥西,百米外有冰泉;桥北,与明代宣德年开凿的西沟颔首相交,与民国三十二年建成的南桥水电厂紧密相连;桥南,清乾隆年间挖掘的三十里长沟隐隐可见;桥东,现代梦圆桥与滇越铁路桥一览无遗。
据说,桥上曾经建有空心凉亭一座,常备茶水以济行人。现在凉亭已经荡然无存,只能遥想当年行人在此歇息、乘凉、喝茶的情景。
南桥的修建沟通了南北,传播了文明,巩固了边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泸江河上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桥, 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历经风雨,是开远历史发展无声的见证者。
1956年泸江河上修建了新南桥,1958年毁于洪灾,1965年在原址上新建混凝土双孔平桥,上世纪90年代前是红河州南北公路交通的重要桥梁,南下“边五县”北上省城,必经过此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999年12月20日,即澳门回归之时,修建“梦圆桥”。替代了新南桥的交通作用。
如今,南桥彻底退出了交通历史舞台,作为开远文明的记忆,耸立在泸江河上,诉说着沧桑岁月,春华秋实。
桥下的泸江河水,已经失去了往昔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水流清浅;桥上的野花,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默默开放着。

不时有怀古的故人,漫步桥上,风中似乎传来马帮的铃响,平滑而富有光泽的青石板上,仿佛映照出路人匆匆的脚步。
一切都在岁月中湮没,也在岁月中新生。
川流不息的泸江水昼夜不舍、蜿蜒流过开远,汇入南盘江,终向大海。(来源:美丽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