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升,字堰亭,生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洪武十四年(1381),30万名军浩浩荡荡奔赴云南,讨伐元蘖梁王时,赵升曾祖赵良逃乱,“避寄临安(建水)阿迷(开远)。”赵升自小目睹阿迷水资源充足,但自由放任,涌入大海,众百姓却饮水艰难,田地常常干涸,庄稼不断旱死,心中顿觉“一 水用吧 上,关键少人为”,时常望“水”兴叹。“怎么办?就 自这样让肥水白白 流走?吧!我 长大后一定要做一番事业,修建水利,为民造福!”宣德后期至正统年间(1417~1449),他终于将自己的诺言付诸实践,倾尽全部家资、耗尽一生心血,历时近30年,开凿成两条环抱开远坝的幸福大渠——西沟和东沟。
西沟,又称西堰,自西南龙潭坡岩郊十里村,全长约13公里。东沟,又称东子脚泸江河,沿途劈山破崖,途经旧寨、堰,源起南洞(龙泉洞)清水河头,沿途田心、城关、新寨等16个自然村,止于北流经南洞、核桃寨、仁者、木花果、乐百道、东山庄、禄丰、新寨等11个自然村,止于北郊玉王庄,全长20余公里。两沟建成,恩泽开远千家万户,可浇灌良田数千亩,致使开远“一川金风弄禾黄,万顷碧波映日青”,粮丰鱼肥,岁奏丰稔。
可以说,开远千行百业自明代正统年间至今铸造的辉煌,都与东西沟的建成密切相关。开远如今能成为园林城市,彰显绿城水洲的风貌,都与东西沟里汩汩流淌的 水密不可分。如今,赵公堰亭的 功劳已载入史册,口碑载道。两任阿迷州清代毛振翧在其《东西沟碑记》中写道:“人皆知立功名,而不知在上位之立功名易,在下位之立功名难。难而能立,斯称异焉。如赵公堰亭者,明处士耳,无权立足以驱人。欲谋一事,所持惟己。况开东西沟,工甚繁,费甚巨,岂易云就。而乃倾其家赀,开成三百六十口,设三十六户小水,俾两沟之水分布州坝田亩,其为一方所利赖,非浅显也。彼世之在上位,挟多金以自赡,而置民命于不顾,何以对堰亭乎?余署人也,景先贤之故迹,慕桑泸江河 珠江西源汇入泸江,开远的母亲河日夜流淌。英雄的开远各族儿女,为母亲河永远年轻,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梓之芳规,两莅斯士,欲稍俾补于东西沟而卒不能,于是乎益佩公之运筹设施为难。及今将分守黔阳古州,觉山川人民,恋不能舍,况功在社稷,生民者,宁能恝然乎。是为记。”毛振翧此碑记写于雍正六年(1728),距东西沟建成270余年之后,时毛已将调湖南黔阳县上任。碑记中以钦佩的言语盛赞了赵升这样一位有才德而未当官的人(处士)“倾其家赀(资),开成三百六十水口,设三十户小水,俾(使)两沟之水分布州坝田亩,其为一方所利赖(有依靠)的功绩。毛知州通斥了那些身居官位却“挟多金以自赡,而置民命于不顾”的贪官、庸官、混官,谴责他们“何以对堰亭乎?”这一 褒一贬,爱憎分明,正义词严,最后为自己两次在阿迷做官而不能为东西沟做点事而感到遗憾,倾吐自己舍不得离开阿迷声。
值得提及的是,在东沟、西沟建立70余年之后,邑人王庭表继承赵公的遗志,对东沟进行整修、扩建好加固。嘉靖十一年(1532),庭表发动乡民集自通灵洞出水口外筑堰、修东沟14公里。此沟被后人称为“东堰”或“王沟”,但岁月沧桑,此沟如今只留下通灵洞中一道石坝了。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几度掀起高潮,引灌工程多次上马,干渠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延伸、加固好增加。1950年到1990年间,政府投资整修、兴建了大小水库、坝塘和大小引水干渠50条。其中,有引水量在0.3立方米/秒以上的5条干渠即:西沟、东沟、长沟、大庄引水渠、中和营东沟。西除赵升的西沟外,还有1952年开筑的西沟,接水电厂排水沟水,至十里村,新老西沟合灌农田面积5200亩。1955年建开远发电厂时,老西沟被切断,沟头弃置,改以发电厂排放的温水为水源。
当年的东沟、西沟,经无数次修整,已面目全非,但升赵凭着对家乡的爱,以数十年心血开通的幸福源泉,却永远流淌在人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