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协同配合,全面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委员会和水土保持领导小组“领头羊”作用,推行一个中心指挥,多部门配合的“1+N”工作模式,联合发改、住建、农业农村、林草、环保等部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林果上山、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为抓手稳步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23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9.51平方千米,年减少水土流失量15.81万吨。
二是科技赋能,为水土保持插上信息化翅膀。依托信息化平台,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全过程管理、组团式服务”,采取前台申报,后台审批,降低审批成本,2023年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1件。依托“天地一体化”监管系统和“图斑精细化”监管手段,实时掌握信息、精准定位主体、全程跟踪问效,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2023年完成图斑复核12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631.49万元。
三是宣传引导,营造全民参与良好氛围。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主要契机,实行“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下基层”的“4进1下”的模式。抓好监督管理“后半篇文章”,在监督检查、跟踪提醒、图斑核查过程中加大水土保持政策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水土保持宣传,2023年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7万余份,营造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增强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和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