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部门动态

铿锵玫瑰别样红——记我市优秀共产党员杨翠华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7-25 浏览次数:
  杨翠华,碑格乡农科站一名年轻的“老”专家,38岁的她,已是当地有名的农技推广模范、农民致富带头人、农科专家。她在乡农科站这个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了18个春秋,对碑格乡这片红土地充满了热爱。服务好这片红土地上的淳朴乡民,做一名优秀的农科干部是她从事这份职业的不懈追求。
千方百计为民增收
  碑格乡地处我市高寒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土壤肥力差,土地比较贫瘠,主要种植烤烟、 头、马铃薯、苦荞等经济作物,种植形式单一,管理模式粗放,村民只能是广种薄收。身为农科站站长的杨翠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无法改变地域,就只有改变自身。她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及乡级农科员业务水平,多次组织农科员、致富能手到周边县市实地参观学习。
  她千方百计想办法提高村民的经济作物、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从提高土地利用率着手,为增加经济作物、农作物的总产、提高单产、增加收入,从2009年起,她带领群众做好林下套种、玉米间套种、玉米高产创建等工作,不断摸索不同作物的种植规律及管理模式。2015年,他们在玉米间套种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玉米比常规种植的亩产量提高20%,套种的四季豆比常规种植的亩产量提高25%,比常规种植的增加420元的收入。
   头是碑格乡极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碑格乡出产的珍珠玉 头肉质细嫩、味美,远销海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也因为 头,碑格乡获得了“ 头之乡”的美名。去年,碑格 头根螨问题较突出,亩均产量由1000公斤降低到800公斤,农户收入受到极大影响。村民们看在眼里,愁在心头,一个个求助的电话打向了杨翠华。
  杨翠华深知,根螨问题不解决,不仅农户收入受影响,对于碑格乡2016年实现脱贫工作也极为不利。经过多次实地反复试验,她及农科站工作人员确定了以“种子处理、药剂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农技措施来防治 头病虫害。
  期间,她多次带领农科站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要求农户及时向她反馈 头生长情况。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根螨防治取得了较好效果, 头亩产量比常规种植的翻了一倍,产量达到2200公斤,亩产值达到9460元,比常规种植的产值增加了500元左右。
一片真情致力脱贫
  2016年是碑格乡精准脱贫进入决战的关键期。从去年年底开始,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为全乡的工作重心,全乡干部职工以极大的热情纷纷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不管是领导还是职工,工作常态都变为“5+2”、“白+黑”。作为本地人的杨翠华,在当地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征地工作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她肩上。
  征地工作涉及69家农户,其中持观望态度的农户比较多,不乏一些“钉子户”。这少部分“钉子户”,拉拢其他农户,出现“抱团”的现象。杨翠华心里明白,必须先把“钉子户”的工作做好,先啃下“硬骨头”,然后再采取“蚂蚁搬家”式的工作模式,逐一分解。
  她带着工作队员避开农业生产时间,挨家挨户到农户家中做工作。很多乡亲习惯了自己所生活的土地,不理解异地搬迁的用意,她和队员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地把异地搬迁的目的和好处传达给大家。她常常是天不亮就出门,等农户出门后下地干活后才返回岗位上班,下班后扒几口饭又去农户家中“拉家常”,等回到宿舍往往已经是夜里十二点甚至一两点了。
  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她和队员们始终坚持不懈,很多周末时间都放弃了休息。有的农户虽然心里早已认可了她的工作,但仍不免要给她出点难题、设点“障碍”。200多个日夜的付出终于换来了69家农户满心欢喜地在协议上签下了名字。这沉甸甸的69份协议凝聚着她和队员们的心血和汗水……
  这一朵绽放在高寒山区的铿锵玫瑰,外表朴实无华,内心却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深情。
  杨翠华就是这样,始终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她入选红河州党代表,多次被评为“州级优秀工作者”、“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杨翠华在为村民讲解蔬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