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普的孙子这个学期又吃上了营养早餐。
他的孙子原来是农村户口,后来,根据政策转成了居民户口。原来在中和营镇读小学的时候一直享受着营养早餐。上学期,老普将孙子的户口转到城里,孙子顺利进了东城小学读书。但是,因为他是居民户口,学校没有给他吃营养早餐。老普认为可能学校不了解情况,就去向学校说明情况:“农村户口转成居民户口,原来农民该享受的政策待遇照样享受。”学校让他填一个表,上报市教育局。很快,他孙子又吃上了营养早餐。
像老普孙子这样情况的人不少。“农转城”后不但是原来农民该享受的政策待遇照样享受,城镇居民享受的政策待遇也能享受。举一个例子,交通事故受伤或死亡补偿,农民与城镇居民比,差距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农转城”后,农民可与居民得到同等补偿。我市在宣传推动“农转城”工作中,就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两床被子一起盖”,就是农民原来该得的一样不少,居民该得的他们也可得。
我市在推动“农转城”工作中,充分保障“农转城”人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农村有关惠农补贴“四个不变”,享受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等六方面政策,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使转户入城居民“两床被子一起盖,十件衣服一起穿”,让他们感到了温暖。
保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评估、交易、仲裁服务中心,鼓励林地和承包地有限制条件地流转,涉及村组共有承包土地3.8万亩,其中已经流转土地11937.578亩,有待流转的承包土地1万余亩。全市承包地、林地已全部确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完成26万块39.6万亩的确权登记工作,完善土地承包合同20156份,涉及41个村委会、378个村民小组、20156户承包户。发放《林权证》1673户,25289亩。
保留宅基地及农房权益。宅基地总量1.8万亩,完成29501宗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确权登记面积为8850.3亩,其中截至2016年9月,完成2476宗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确权登记面积为910.71亩。
保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60515名转户人员全部保留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益,集体经济收益847.68万元。落实农业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1012万元。
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农转城”居民计生档案,为“农转城”家庭提供生育关怀服务,“农转城”居民中3507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情况已录入计生信息平台。落实奖优免补13241人,发放奖金138.2万元,为594户“农转城”家庭办理再生育服务证。
最低生活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农转城”人员全部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2011年以来,累计有55597户次68932人次享受到城市低保,共发放城市低保金1325.18万元,菜篮子补贴103.5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农转城”人员的基本生活。
住房保障。制定出台了《开远市“农转城”低收入居民入住保障性住房实施细则》和《入户指南》,目前已分配76户转户入城人员入住保障性住房,待分配2户。
养老保险。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际参保108074人,享受养老金待遇及养老补助待遇22884人,基金累计支出9181.94万元,累计结余8527.24万元。14257人享受被征地农民生活补助。广大的参保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
医疗保障。允许“农转城”居民自由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继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有57481名转户入城居民继续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8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1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就业保障。依托城区6个劳动保障工作站、乡镇7个劳动服务中心形成城乡统筹协调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与市内各大中小企业建立快捷准确的用工需求信息,挖掘空岗,多渠道安置转户入城人员就业,开发就业岗位40316个,提供就业服务11045人,安置就业3071人,扶持创业143人,发放创业贷款共计799万元,带动就业362人。
教育保障。“农转城”子女就读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享受与城镇学生同等待遇,按“就近入学、合理调整”的原则就读城市学校。继续享受原农村学生各种奖励补助及相关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已有14105人享受义务教育营养餐补助,2670人享受大中专学生助学资助;在中高考中,有817位“农转城”学生享受到加分政策,593位“农转城”学生享受补助奖励。就读开远市职业高级中学,市人民政府每年给予500元生活补助(补助期限为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