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参加精准扶贫工作,来到了久别的乐白道街道办事处酒房村委会。这是一个苗、彝、汉3种民族杂居的偏僻山区,全村有农户574户、2557人,其中苗族占69%、彝族占22%、汉族占9%,平均海拔1674.5米,气候较凉。刚入村,便随村干部一起,沿着崎岖山路,深入到各村寨走访。令人惊奇的是,所到之地,几乎完全变了模样,早已不是从前荒凉贫瘠的落后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到处绿水青山、花果飘香。小车载着我们翻越一座座山冈,到了山梁上,放眼望去,一个个美丽村庄隐隐约约地掩映在一片片层层叠叠的绿色之中;近处数不清的野花野果、青藤野草,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整个大地被绿色包裹着、笼罩着!那一片片竹林、桃林、杉木林、核桃林……像叠加在大地上的一块块绿色地毯,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置身其中,令人春风沉醉,美不胜收。
20多年前笔者曾下乡在酒房,记得那时的酒房贫穷落后,是全省有名的贫困村之一。由于大量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弄得到处光秃秃的,很多山坡成了屙屎都不生蛆的贫瘠荒凉之地。而此时看到的景象与那时相比,简直就是翻天覆地,沧桑巨变!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穷村僻壤在20年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为了把变化的原因、痕迹还原出来,笔者努力追忆往事,遍访村组干部、村民,费了不少力气才理出了一些头绪。
第一个种冬桃的人
事情得从三转弯这个离城最近的山村说起。这是一个座落在开远东部山区,距离开远城区8公里、海拔1700多米的彝族村子,全村54户、221人。20多年前的三转弯很穷,村民大多住的是土坯房、木房或茅草房。农作物也比较单一,粮食作物主要是包谷,经济收入主要靠卖包谷,村民天天起早贪黑,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一家人的收入不过几百元,生活过得很艰辛。该村76岁的老人李景和告诉笔者:“那时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顿饱饭,能餐餐吃大米饭则是一种奢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下乡在三转弯,常和村民一起下地劳动,对此深有体会。为了摆脱贫困,村民李家福决定闯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1986年,李家福从河南浚县引进冬桃苗进行试种,几经周折,有了一定成效。但是,当时的人们认为一般桃子在六七月份成熟,对在十一月份才成熟的冬桃持怀疑态度,所以李家福的冬桃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拿到市场上后并不好卖,因此经济效益没有显现出来。李家福并不灰心,他仍一如既往地苦心经营着这希望之果。正当此时,共青团中央、国家科委为推动科技创新,决定命名一批青年科技带头人,团市委正在全市范围物色人选。当时笔者在乐白道办事处工作,任文化站站长兼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是李平。为了把李家福的冬桃推出去,同时也为了肯定他大胆创新的精神,李平我们商量后,决定由笔者执笔撰写其事迹材料,并尽快推荐上报。记忆中那是1991年秋天,为赶时间,笔者和李平不顾倾盆大雨,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徒步攀爬到了三转弯。天气很冷,我们把李家福叫到他叔叔李景和家,一起围坐在火堆旁,一边烘烤着半湿的衣服一边交谈,瑟瑟发抖的手颤颤悠悠地记录下了李家福不平凡的探索经历。材料写好后逐级审核上报至团中央。过了半年多,证书终于下来了,李家福于1992年6月被团中央、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证书至今被其子李东收藏着)。拿到证书后,李家福激动不已,更加坚定了继续探索冬桃发展之路的决心。
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李家福的冬桃逐渐被人们认可,价格也越来越好,每公斤卖到10—15元,并且很快销售一空,供不应求。一天,笔者在东城农贸市场碰到李家福卖桃子,他拾了一袋给我,我一尝,甜脆可口,味道极佳,外观也不错,便赶紧向当时的办事处主任杨惠兰汇报,杨主任品尝后也大加赞赏,决定大力扶持和推广。随后,办事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争取立项、修建道路、铺设水管、全面推广……三转弯及附近村子迅速掀起种冬桃的热潮。
因探索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李家福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于2003年当选为三转弯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小组组长。从此,他更是一心一意带领村民大刀阔斧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以冬桃为主的经济林果。
荒山变成花果山
由于种冬桃尝到甜头,很多村民转变了观念,由过去单一的以种包谷为主转向以发展林果经济为主的多种经营,效益越来越明显。正当此时,李家福却于2008年春节不幸因病去世。之后,已被选为小组长的其弟李家明继续带领村民,沿着李家福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几年后,大片大片的冬桃、雪桃、油桃、蜜桃、核桃、桔子、樱桃以及成片的竹林、杉木林拔地而起,三转弯周围山坡成了五彩斑斓的花果山。到2016年末,三转弯村果树已发展到3500多亩。这年,李家明出售水果收入10余万元,他依托果园开办的农家乐收入近10万元。
三转弯的成功之路深深触动了其他村寨,记不清是哪一位村干部提出“要把荒山变成花果山”的口号,于是以经济林果为主的种植业迅速从三转弯传递到酒房村委会的村村寨寨。如今,酒房村委会所辖15个村民小组多数村民都种上了大量经济林果,冬桃、蜜桃、油桃、黄金香(桃)、桔子、核桃、樱桃、金竹、杉木等铺满山坡。春天时节,到处鲜花烂漫;到了秋天,满山果实累累。村民收入也因此大幅增加,很多贫困户告别了贫穷,建起了新房。三转弯54户农户有53户建盖了新房,唯一没建新房的贫困户陈安也信心满满地说:“今年只要自己的25亩黄金香(桃)能顺利上市,卖上好价钱,收入将十分可观,脱贫就不成问题。”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2015年9月开始的精准扶贫工作,由于融进了绿色生态理念,专门出台了生态补偿的好政策,因而把酒房的绿色经济建设推向了新高潮。一方面,酒房村干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用好生态补偿政策,动员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积极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果经济。2016年,酒房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累计退耕还林5747.4亩,占乐白道街道办事处退耕还林总面积的60%。面对这一可喜数字,党总支书记周兴平自信地说:“不出5年,全村42平方公里土地上将很少有裸露的土地了。”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建扶贫双推进的要求,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动村民积极退耕还林,发展林果经济。周兴平在自己的山地上种植了杉树200亩、金竹20亩、核桃20亩,又带头在核桃地里试种何首乌、当归等中药材。他说:“农村要发展,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做好试验示范。试验成功了,群众自然会跟着来,失败了,损失我们自己承担。”他种植的杉树、金竹、核桃已见效益,去年仅核桃一项就收入2万多元。养马冲党支部书记熊保华积极带头种植杉树100多亩、金竹100多亩,价值200余万元;种植油桃30多亩,每年出售油桃收入3-5万元;种植核桃3亩多,今年已挂果。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已发展蜜桃5100亩、冬桃4400亩、油桃6300亩。截至2016年末,全村果树发展到了16969亩,比粮食作物多12302亩,果树与粮食作物的比例为4.6∶1;金竹、杉树等不计其数。看着这一片片的绿色世界,全村男女老少个个笑逐颜开,心花怒放。
谈到酒房未来的发展,乐白道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杨建康信心百倍,他说办事处的思路是,继续加大酒房村委会的绿色生态发展力度,着力打造“绿水青山”。计划将三转弯至养马冲一线打造成以经济林果为支撑的精品旅游线路,由此带动山区经济更快发展,助推精准扶贫,使尚未脱贫的贫困户尽快脱贫,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不断得到巩固。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办事处正在实施以下工程:第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在三转弯、养马冲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大量蓄水池、沟渠等;正在修建辐射酒房、红石岩、怡里3个山区村委会的红石岩水库。第二,将小林场至三转弯、三转弯至养马冲的弹石路改造提升为宽6.5米的水泥路,将木栖黑至养马冲的弹石路改造提升为6.5米宽的柏油路,计划年底完工。第三,进一步加大山区劳动力转移力度,以工养农,以工养树。第四,加大三转弯、团坡、坡梁子、养马冲几个村子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把养马冲打造成花果冲。目前已引种了部分樱桃、车厘子、桃子。下一步计划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的同时,引进个体老板,采取“党员+公司+农户”的模式,快速推进产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
相信不远的将来,三转弯、养马冲一带乃至整个酒房村委会将成为游客品尝水果、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最佳选择,酒房经济社会将快速发展,村民将彻底告别贫困,迈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