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生态宜居”打造“绿城市”。完善“重投入+治源头+众参与”机制,全市绿地率达40.9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87平方米,建成城市公园广场30个,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2023年入选云南省绿美城市奖补名单,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是以“新型工业”攻坚“治污染”。积极谋划绿色转型“一区四园”,用新业态、新项目助力工业老城转型升级,率先在全州开展声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98.3%,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医废无害化处置率均达100%,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达16.2%。

三是以“源头治理”推进“除四害”。坚持每月2次全民卫生大扫除制度,聚力老旧小区改造,探索“红色物业”管理和“红黑榜”制度,强化“三防”设施建设,探索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鱼治虫等生态治理”的全省“除四害”示范典型。

四是以“强化监管”保障“食安心”。实行严管重罚,严把每一道食品安全防线。投资1亿余元新建、改造升级农(集)贸市场11个,全面推行“星级”管理,建设“大三防”规范熟食管理,创新“培训指导+现场检查+整改落实+核查验收”的工作模式,大力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电子监管平台,将所有学校食堂纳入市场监管数字化监管平台,实时、全程进行监管。连续三年在州级食品安全考核A级。

五是以“品牌赛事”助力“勤锻炼”。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馆(地)911个、86.2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6平方米,基本建成“15分钟健身圈”。打造“活力之城”“运动之城”,做实足球等品牌赛事8项。近三年来,开展、承办体育赛事、培训活动156次,其中国家级赛事7项,省级赛事42次,参赛人数达5.57万余人,全民参与锻炼人员141万余人次。

六是以“示范创建”提质“管慢病”。以创建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契机,完善慢性病“防、治、管、康”综合防控体系,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管理中心全覆盖,心脑血管救治站覆盖率75%,中医药服务占比56.77%,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达87.03%,全市176家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布局,实现“15分钟就医圈”全覆盖。建成2个健康乡镇和997个健康细胞,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

七是以“培育新风”促进“家健康”。做优村(社区)“家长学校”新阵地,整合“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及社会组织等资源,推动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树牢“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推选省级“书香家庭”3户、“清廉家庭”2户、“健康家庭”4户,累计建成健康家庭860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