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非遗之旅,都是一次与时光的对话。在指尖与针线交织的纹样里,在舞步与烟盒叩击的韵律中,在陶缸与藠头酝酿的咸香间,藏着千年传承的智慧与温度。
这一次,让我们走进开远甜藠头腌制的酸辣鲜甜,探秘一坛老味道背后的匠心坚守;跟随西山彝族烟盒舞的欢快节拍,触摸彝族儿女以足尖讲述的生命热情;再轻抚碑格彝族(濮拉)服饰的斑斓彩线,读懂针脚里流淌的山野传说与民族信仰。


非遗从未远去,它正以鲜活的模样,等待你我亲手触碰、用心聆听。开远非遗体验之旅,邀您一同见证——传统如何活在当下,文化如何点亮生活。
灵泉办事处城干村委会白打村是开远彝族烟盒舞影响广泛、保存最完整的村寨。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白打村不仅很好地传承了传统彝族烟盒舞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民风,还在传统烟盒舞的基础上精心编导,把原生态的烟盒舞搬上舞台,先后在州、市文艺调研中获得多项殊荣,2011年,白打村烟盒舞还先后进了《中国行·魅力开远》《乡约·幸福在开远》栏目,深受观众喜爱,对宣传弘扬开远彝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据城干村民小组的老人介绍,西山烟盒舞,到目前为止,有不少套路已经失传。她小时候听老人们说,烟盒舞有“正弦”和“杂弦”共七十二套动作,现在保留下来的多为“杂弦”的十多套动作。“正弦”系老祖辈常说的“跳烟盒”,只跳不唱。“杂弦”则是又唱又跳的传统套路动作。最具西山片区表演的套路有:“西山两步半”“小牛爬树”“上四盒”“下四盒”“老牛踩高粱”“四穿花”“十字”“好吃烧酒懒做活”“赶新街”“对乐跳”“还脚弦”“哑巴砍柴”等十多套动作。
该项目于2005年被开远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年被红河州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