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远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新样本,依托南正街主题街区,盘活“存量”、做优“增量”,高质量打造集“追忆历史、传承文化、为民办事、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南正忆传”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示范街区,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文明实践活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彰显文明实践的亲近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加深入人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杨雪 摄)
借“历史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南正街主题街区上的九天阁建筑群和云南省革命文物阿迷县立中学旧址等文物,承载了开远的历史时光记忆,成为了人们的乡愁之地。开远活化利用南正街现有历史文物,开展系列文明实践活动。


留住乡愁、增强自信。以“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为主题,利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陈列馆、九天阁建筑群和“文化街”等历史资源,持续开展“移动的记忆”参观学习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展现开远独有的文化印记,让广大群众沉浸式感悟开远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百年滇越铁路“拉”来的近现代工业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红色教育、厚植底色。深入挖掘革命遗址阿迷县立中学曾经的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故事+党性教育”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在忆古惜今中传承红色基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开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文化之韵”,塑造城市之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开远在此打造了涵盖文化、寓教于乐系列惠民项目。


传承非遗、以文化人。依托重要节日和节点,活化利用南正街105号民居和悉禾书画院“城市文化空间”,邀请开远本土文化界人士、非遗技艺守艺人以及文化爱好者,开展历史文化讲座、非遗剪纸、拓印和书画观赏等文化实践活动,让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正能量。



活用阵地、乐民惠民。利用文化馆、“水景开远”休闲广场、户外篮球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惠民政策、移风易俗等文化惠民实践活动,提高文化供给的精准化、便捷化,极大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陶家淇 摄)
深度融合、夜市文明。瞄准夜晚“黄金档”,常态化开展系列文化经济活动,推动文明实践活动与“南正夜市”深度融合、双向奔赴,极大地丰富群众夜间休闲文化生活,不仅有效实现文明实践夜间“不打烊”,也让“烟火气”增添了“文明味”,城市文明不断加码。
怀“为民之心”,温暖大众老幼
立足群众需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将志愿服务活动与 “我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助推文明暖风吹进群众心坎里。
关爱“朝夕”、合力奉献。聚焦“一老一小”两类群体,南正街社区结合实际需求制定服务清单,动员社工、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形成强大的敬老爱幼、奉献他人的社会合力,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和弘扬。

“十助”服务、全面细致。依托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院、学校,提供助餐、助洗、助医、助学、助乐、助行、助购等“十助”服务,满足社区老人、儿童需求,让他们生活无忧。

每日联系、关爱入微。服务到户到人,对独居困难老人,由南正街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志愿者等落实“每日联系”制度,真正实现事有所依、心有所挂、居有所安,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强“志愿之力”,赋彩幸福生活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拓展延伸到哪里。开远市进一步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南正街主题街区探索开展“三九”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综合体,广泛动员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配齐、配强5支社区志愿服务队,每月固定开展“三九”活动。

每月9日开展“居民活动”。居民通过主动参与活动获得积分,并在社区爱心超市进行兑换,每月带动30余人参与社区打扫卫生、治安巡逻。

(陶家淇 摄)
每月19日开展“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包括党的创新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每月带动90余人学习。
每月29日开展“公益活动”。每月带动80余人开展理发、按摩等志愿服务和义诊活动。一个个志愿者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一次次暖心服务、一件件惠民实事,不断赋彩群众幸福生活,不断带来新气象、新变化。
南正忆传、文明生香,南正街主题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这片历史之地、文化之地、文明之地、活力之地、幸福之地用充沛的“正能量”推动开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