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嘿!嘿!”
每逢周二、周三、周四下午课后,在位于碑格乡的开远市第八中学校(以下简称开八中)的操场上,都会有一群学生在州级非遗传承人李登明的带领下认真地练习“棒棒舞”。他们舞动着手中的棍棒,或灵动转身、或轻盈跳跃,一招一式,英姿飒爽,铿锵有力的吼声响彻学校上空。
“棒棒舞”是碑格乡彝族(濮拉)的一种传统祭祀舞蹈,源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历经数百年形成。表演时使用棍棒,融合了武术和舞蹈的元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还承载了先民们对天地、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彝族(濮拉)祭祀舞于2005年6月被命名为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11月被命名为州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碑格彝族(濮拉)传统文化保护区被列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名录。
一直以来该校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专门制定出“非遗进校园”活动方案,编写了《云南非遗彝族(濮拉)文化校本教材》,定期开展非遗培训、交流和展示活动。
从2021年开始,该校聘请当地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登明、付秀英两人开设“棒棒舞”、彝族刺绣课程,其中表演性极强的“棒棒舞”,吸引了众多学生报名学习。60岁的李登明说:“4年来,每星期我都要到八中上两到三节课,目前已带出200多名学生。娃娃们学得非常认真,还参加了各级比赛和表演,看到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我感到很欣慰。”几名初学的同学开心地说:“学‘棒棒舞’太帅了,感觉很有力量,非常磨炼意志。我们也想像哥哥们一样走出碑格,到更大的舞台去表演。”舞出精气神、迈上大舞台。近年来,开八中“棒棒舞”队相继获得了市级初中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一等奖、州级初中学生艺术展示二等奖。开八中马艳滟老师介绍说,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出自强不息的精神,深知脚下这块土地,生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