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创文固卫
首页 > 创文固卫 > 正文

开远,把绿美“植入”城市DNA

来源:开远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5-08-26 浏览次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长期以来,开远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多维度、系统性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城内“一山一湖一湿地”的生态格局和覆盖全域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到城外石漠化治理的绿色奇迹,以“半城山水半城园”的生态布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

清晨的凤凰生态公园格外热闹:蜿蜒的步道上,健身的市民穿梭其间;树荫掩映的绿地上,不少市民正悠然自得地练习瑜伽。这座占地3500余亩的城市公园自2017年建成开放后,迅速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城市绿肺”,并于2020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

(陶家淇 摄)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的融合一直是重要课题。凤凰生态公园的蜕变,为这一课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曾经,凤凰生态公园所在地是一片生态环境堪忧的区域,垃圾遍地、河道浑浊,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2016年,随着凤凰山生态修复、凤凰湖水体整治、凤凰湿地建设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这片土地迎来了转机。仅15个月,便构建起“一山一湖一湿地”一体化生态系统,彻底改变开远“有河无湖、水浊不清”的旧貌。

如今,这座整体绿地面积达210万平方米的公园,犹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城市版图之中,园内400多个品种的植物搭配颇具巧思:不仅确保一年四季鲜花不断,还种植了桂花、米兰、夜来香、茉莉等带香味的树种,让市民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嗅到阵阵花香。

(赵东霖 摄 )

凤凰湖作为生态修复的点睛之笔,通过湿地系统与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水质得到有效净化,在最近一个季度的监测中,其水质已达Ⅱ类水标准。良好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吸引了白鹭、苍鹭等珍稀鸟类,湖内小岛成为它们的栖息地。同时,环湖步道、观鸟亭、1909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让这里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更成为集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

“凤凰生态公园建成后,对周边的空气净化及水质净化有很大作用,对调节周边小气候也起到了一定效果,公园的含氧量明显增加,水质也清澈许多。”市园林局副局长杨立说。

(陶家淇 摄)

近期,受持续降雨天气影响,为保障雨季水质安全,市生态环境执法监测站工作人员加大对石桥、南盘江大桥、长虹桥取样点的手工监测力度,增加监测频次,并将手工监测结果与自动监测数值进行仔细比对分析。

目前,开远已构建起覆盖地表水、地下水的立体监测网络,其中长虹桥断面等4个断面实现了24小时自动化监测。随着水质检测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24小时在线的监测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传输水温、PH、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还能对水质变化进行连续捕捉,为水污染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得益于科学完善的监测体系和源头治理的有力举措,开远水环境质量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3年起,主要河流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由轻微污染全面提升至优良水平,均达到Ⅲ类标准。

(刘雅龙 摄)

城内绿美河湖与城市相依相伴,勾勒出一幅水绿交融的秀丽画卷,而在城外,一场持续十余年的“石漠化歼灭战”,也在书写着绿色奇迹。

开远地处滇东南喀斯特地貌区,曾经石漠化问题严峻,73.7万亩的石漠化土地一度成为生态之殇。多年来,通过种林、治草、抚育、兴业四大举措综合发力,持续开展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工作,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协同推进的特色路径。目前,全市累计推广种植21种经济林果共5.9万亩。同时,通过建立全民义务植树长效机制,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国土绿化,今年已完成全民义务植树63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

如今,开远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至47.7万亩,净减少26万亩,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从25.3%降至16.4%。

(陶家淇 摄)

树木苍郁,满眼皆绿步步皆景,如诗如画,每一寸土地

都在生态蝶变中舒展新颜,开远持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