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市坚持把中小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塑好文化氛围,优化阵地建设
重视校园文化营造。充分利用学校黑板报、文化小景、宣传长廊、宣传墙体、宣传角等载体,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氛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宣传率达100%。常态化采取国旗下讲话(演讲)、校会、班队会、LED电子屏、校园广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丰富宣传活动载体。以中华传统节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契机,抓住国家重大节日、入队、开学、升国旗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石榴籽在行动”“民族精神代代传”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活动开展200余场次,以经典诵读、文艺演出、演讲比赛、主题绘画、艺术节等形式,培育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提升人格修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兵心连童心,我当小小兵”等国防教育活动,树牢爱国主义根基,奠定军民鱼水一家亲基石。
坚持“普通话进校园”。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规范化要求贯穿各学科、各学段,师生在校园内交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形成人人进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实施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和民族地区教师普通话能力提升项目,持续推进教师普通话能力提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诗词大赛、“彩云杯”演讲比赛、书法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师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用好交流平台,深化交往交流
用活校内交流平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等主题作品,在校园内进行长期展示。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体育大课间、少年军(警)校、课后延时服务等育人功能,开设戏曲、剪纸、武术、民族啦啦操等课程,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识。
打造校本课程教材资源平台。充分整合本土特色资源,挖掘开远非物质文化、足球文化、工业文化等,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形成共学共乐、共建共享的交往交流交融育人模式。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所,开设霸王鞭、彝族刺绣、棒棒舞、烟盒舞、荞粑粑等特色非遗课程和足球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业文化学习活动。开远市碑格中心校挂牌成立2个彝族刺绣文化传承教室,获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拓展校外交流平台。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组织75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乘坐高铁走进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开展“敦品励志,逐梦远航”公益研学活动;持续开展城乡学校“书信手拉手”结对活动,通过书信互通促进城乡各民族学生情感交流;组织50余名师生与元阳县青少年开展梯田文化交流、文艺联欢等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开远一中通过“组团式”对口帮扶盈江县民族完全中学;市教体局与绿春县教体局对口帮扶,选派我市优秀教师赴绿春县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报告等交流活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抓好思政育人,强化润心启智
深化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纳入各学校党组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教职工大会等学习内容,增强理论素养。2024年,开远市教体系统组织开展《红河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学习2期,覆盖4000余名教职工。
深化课堂教育。全市配备专兼职思政教师710名,所有学校开足开齐思政课,实行全学科课前3-5分钟讲思政育人制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融入思政、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教学,强化“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民族团结”等意识教育,上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课。评选课前思政教育优秀案例10个,在全市主流媒体宣传推广。组建宣讲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等专题思政课150余节,教育覆盖学生4.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