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远市组建中医专科联盟以来,中医药在乡村医疗机构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识到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选择就近在乡村医疗机构接受中医药服务,这一举措让中医药文化在基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医专科联盟 让群众方便看中医
组建中医专科联盟以来,推进了基层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促进带教和进修培养双轮驱动,帮助帮扶基层医院完善学科建设,补齐管理和运行短板,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制定目标考核奖惩方案、组织乡村医生“线上线下”模式交流、疑难病例讨论,从简单到难、从种类单一到形式多样中医诊疗服务,推进中医专科联盟建设。建立中医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让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中医药特色服务,推进0~36个月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让中医药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群众。
“现在在羊街中心卫生院享受名老中医名医看病,卫生院收费标准,三级医院名老中医名医把脉开方,看中医非常方便。”王大妈说道。
传承带教 让中医药服务惠及群众
“以前对中医适宜技术不精通,通过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老师手把手地教,现在操作规范熟练了,一大早就是患者来做中医理疗。”乡村医生说道。
自“云南省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罗兴文传承工作室”挂牌卫生院中医科及羊街、杨柳两家卫生室建罗兴文传承工作室以来,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开展坐诊、教学查房、手术指导、健康宣教义诊等,真正实现“病人不动医生动”的目标,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医院的诊疗服务。传承工作室团队采取“一对一”带教,“点对点”指导,强化对卫生院的科室、人才、专科建设等方面的帮扶,有效提升卫生院及卫生室中医适宜技术能力和整体服务能力,实现“共提升”。截至目前,“下沉”骨干216人次,“下去培训”300余人次,“上来进修学习”50余人次,“师带徒”40余人,让基层的乡村医生和老百姓成为中医医联体的受益者。
把脉问诊对症施教 让中医诊疗提升快
为了让老百姓享受“简、便、验、廉”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医专科联盟团队以发展中医适宜技术为抓手,以提升乡村医生诊疗服务技能为核心,确保中医诊疗得到迅速提升。结合老百姓时间节点,每周三赶集日安排下派专家坐诊。带教专家结合中医特色、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年龄、职称的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类指导,对症施教、理论教学、实践技能带教等全方位、立体式培训,从把脉准确时间、姿势,诊脉感受脉搏的力度、速度,感知脉搏的宽度、沉浮进行面对面的带教指导。发现问题、分析不足,提升医护人员诊疗服务技能。
“以前给患者针灸十分紧张,诊脉不准,在带教老师的点拨下,现在针灸、诊脉熟练了,患者也越来越多了,以后还要多学习实践。”乡村医生罗某说道。
中医下沉 让群众看中医更快捷
为了让群众放心用中药,暖心享服务,中医适宜技术,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中医专科联盟团队设置37项“简便验廉”的中医诊疗服务项目,让广大病患者有更多用药选择。对乡村医生开展“一对一”带教,“点对点”的“能西会中”实践中医适宜技术,提升中医服务能力。让乡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适时运用中医诊疗,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提高临床的疗效。中医专科联盟团队开始6类10项增长至6类30项,先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放射式冲击波治疗”和“穴位埋线”技术。病种由50种增加至212种,住院患者从2019年150人次/年增长至今515人次/年,门诊人次从7000人次增长到15117人次。
据悉,自开远市羊街中心卫生院中医专科联盟搭建以来,优质资源下沉,把技术传授给基层医护人员,让中医诊疗服务惠及群众千万家。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诊疗占比分别提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