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预算
-
索引号000014348/2020-03963
-
发布机构开远市财政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0-10-27
-
时效性有效
开远市2020年1至7月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开远市2020年1至7月地方财政预算
执行情况报告
(2020年8月24日在开远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开远市财政局局长 白勇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开远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报告开远市2020年1至7月份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1—7月份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7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9,462万元,同比增收21,334万元,增长24.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4,465万元,同比增收4,315万元,增长7.2%;上划中央收入完成35,424万元,同比增收14,915万元,增长72.7%;上划省级收入完成6,043万元,同比增收1,221万元,增长25.3%;上划州级收入完成3,530万元,同比增收883万元,增长33.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24,420万元,同比减支11,193万元,下降4.8%。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7月份,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3,513万元,同比增收2,995万元,增长5.9%。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18,419万元,同比增支83,490万元,增长2.4倍。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7月份,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9,452万元,同比增收11,149万元,增长14.2%。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完成99,081万元,同比增支25,074万元,增长33.9%。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当期收支结余-9,629万元,滚存结余36,217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1—7月份,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无收入及支出发生。截止7月,尚未收到上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计划上缴经营利润收益的自来水公司、融和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兴远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尚未上缴经营利润收益,故未向一般公共预算调出资金形成支出。
二、1—7月份全市财政预算执行主要情况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加之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减收效应持续释放,收入形势复杂多变,增减因素交错叠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7%,实现了开门红,自5、6月份开始收入出现下降。总体来说1—7月份,因重点煤、电行业总体维持向好态势,加之小龙潭矿务局增值税退税同比减少及补缴五期搬迁一批、二批营业税、滞纳金等特殊增收因素,从而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一)税收收入预算执行情况。1—7月份,税收收入完成54,113万元,同比增收16,222万元,增长42.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3.9%。增收的主要税种:增值税(地方部分)完成14,933万元,同比增收5,866万元,增长64.7%,主要原因:一是小龙潭矿务局增值税退税2,076万元(地方部分1,038万元),同比少退7,174万元(地方部分3,837万元)形成增收。二是电、煤销量增加(原煤销量完成736万吨,同比增加228万吨,上网电量完成47.4亿度,同比增加24.2亿度),增值税(地方部分)增收2,152万元。改征增值税(地方部分)完成6,754万元,同比增收1,765万元,增长35.4%,主要是在建房地产项目较多拉动建筑服务业增收。企业所得税(市级部分)完成1,568万元,同比增收477万元,增长43.7%,主要是小龙潭矿务局、华新水泥、烟草公司今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较去年同期增加形成增收。资源税(市级部分)完成4,866万元,同比增收1,312万元,增长36.9%,主要是原煤销量增加而增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3,703万元,同比增收931万元,增长33.6%,主要是随主体税种增加而增收。契税完成4,988万元,同比增收1,465万元,增长41.6%,主要是龙恒公司、城市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强盛房地产公司缴纳国有土地出让契税增收。环保税完成2,484万元,同比增收1,258万元,增长1倍,主要是煤电行业生产加大,“三排”增加形成环保税增收。其他税收收入完成3,372万元,同比增收3,371万元,增长3,371倍,主要是补缴五期一批、二批搬迁营业税、滞纳金等增收。减收的主要税种:土地增值税完成1,538万元,同比减收342万元,下降18.2%,主要是各类住房预征税款减收。耕地占用税完成145万元,同比减收312万元,下降68.3%,主要是去年中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缴纳税款今年无此因素形成减收。
(二)非税收入预算执行情况。1—7月份,非税收入完成10,352万元,同比减收11,907万元,下降53.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6.1%。减收的主要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完成3,156万元,同比减收4,631万元,下降59.5%,主要原因:一是为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2020年起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不再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形成减收711万元;二是去年同期入库耕地开垦费3,123万元及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流转收入3,000万元,今年仅入库耕地开垦费2,417万元形成减收3,706万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完成4,632万元,同比减收6,303万元,下降57.6%,主要是去年同期城市综合开发公司缴纳棚户区范围内资产处置收入8,432万元,而今年仅有南园新村片区公租房处置收入1,935万元及公房处置收入866万元入库形成减收。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完成17万元,同比减收518万元,下降96.8%,主要是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减少。
(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情况。1—7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24,420万元,同比减支11,193万元,下降4.8%。全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安排调度资金,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三公”经费及一般性支出,倾力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1—7月,民生支出累计完成173,068万元,同比增支10,424万元,增长6.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7.1%。
三、1—7月主要工作情况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强化资金保障,支持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协调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简化工作流程,及时支付疫情防控资金,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并严格执行日报制度。1—7月份,共拨付疫情防控经费763.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74.7万元,省级资金188.9万元,州级资金10.1万元,市级资金190万元。二是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政府采购手续。对疫情急需的相关货物或项目,一律开通政府采购“绿色通道”,及时办理采购手续。1—7月份,共完成物资采购10,000万元。三是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冲疫情影响,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保障复工复产、复市复业,聚力促进消费回升和扩大内需。
(二)切实强化财政收入管理,保持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一是严格依法依规征收税费,算好“减税账”和“收入账”,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加强对重点税种、行业和企业的监控,认真开展税收预测分析,及时全面掌握税源情况,提前预判形势,确保税收收入按预期实现。1—7月份,税收收入完成54,113万元,同比增收16,222万元,增长42.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3.9%。二是不断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进一步盘活资产(资源),加大资产处置及土地出让力度,增加市级可用财力,缓解财政收支平衡压力。1—7月份,非税收入完成10,352万元,同比减收11,907万元,下降53.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6.1%。三是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厂房及其配套设施TOT项目组织收入6.8亿元。目前已通过农发行省分行融资贷审会。四是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思想,精打细算,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金,科学合理统筹安排用好资金,保障财政收支运行平稳可持续。1—7月份,共盘活财政存量资金6,037万元。
(三)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一是大力支持企业复产稳产。通过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贷款贴息、减免房租及清偿中小企业欠款等方式,大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1—7月份,纳入信贷支持名单制管理的27家重点企业共获得贷款授信额度27,891万元,实际发放贷款26,823万元;符合疫情防控财政贴息资金申报条件的9家企业共申报财政贴息资金681.58万元,已到位中央贴息资金85.74万元;为254户承租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经营性房产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153.33万元;加大中小企业欠款清偿力度,已按进度偿还2,598.3万元,完成清偿进度的85.24%。二是大力支持政府扩大投资。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提前谋划,做好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储备及申报工作。年初预算安排项目前期费2,000万元。1—7月份,共争取到专项债券资金9.9亿元及抗疫特别国债项目资金1亿元,涉及公共卫生设施、农业、水利、文化旅游、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8个重点项目。目前,正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加强专项债券及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的管理,加快债券、国债资金使用,推动项目建设,及早形成实物工作量。三是大力支持积极的就业政策。1—7月份,拨付稳岗返还575.83万元,惠及12,733名企业职工;安排就业补贴80.2万元用于下岗失业人员中的享受低保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补助,湖北务工返乡人员求职补贴,中美贸易摩擦企业稳定岗位补贴;拨付红磷公司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稳岗返还694.93万元;为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发放补助资金136.25万元;公开招聘279名教师、医务人员,108名乡村振兴员及社区治理员,预计新增人员支出2,167万元。四是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特别是疫情期间出台的一揽子有针对性减税降费政策。税收方面:1—5月份,共计减免税收3,754.26万元。社会保障方面:1—6月份,共计降费9,643.94万元。降低政府性基金及行政性收费等费用方面:截止6月份累计降低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83.98万元。五是着力保障基本民生。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政策,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社会保障等财政资金投入力度。1—7月,卫生健康支出完成28,406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55,816万元;教育支出完成37,175万元。拨付低保金4,858.47万元、特困供养金270万元、临时价格补贴资金115.12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19.53万元、临时救助资金78万元、高龄老人补贴资金401.19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68万元。六是着力保障基层正常运转。强化预算约束,大力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年初预算压缩一般性支出25.7%、“三公”经费支出11.9%。实时监控、分析“三保”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处置问题隐患,确保“三保”运行不出风险。1—7月份,收到中央下达及纳入直达管理的转移支付资金60,967万元。1—7月份,完成“三保”支出89,635万元,其中:保工资66,828万元;保机构运转4,658万元,保民生18,149万元。
(四)着力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7月份,共拨付财政扶贫专项资金6,402.1万元,拨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经费300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经费50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4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改造专项资金700万元。二是重点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7月份,共拨付节能环保资金6,853万元。三是树立风险底线意识,积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1—7月份,偿还地方政府性债务(债券)还本付息9,180万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34,460万元。四是坚决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落实好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和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大力整治非法集资、套路贷、高利转贷和互联网金融风险,坚持疏堵并举,完善风险处置应急预案,确保不发生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促进地方金融稳定。
(五)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一是印发《开远市进一步调整完善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实施办法》,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市、乡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街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印发《开远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方案》,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三是加快云南省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学习运用,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四是依托财政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能力,确保扶贫专项资金、直达资金等财政资金实现全链条实时动态监控。五是创新基础会计管理工作。通过采用“千人培训工程”、会计基础工作评价等方法,做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贯彻执行。六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构建单位经济活动风险防范和管控机制。推进城市社区会计集中核算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城市社区会计工作行为。七是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做大做强做优两个集团公司,推动平台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八是制定《开远市预决算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开远市预决算公开工作考核办法》,明确单位职责,完善考核和问责制度,提升预决算公开质量。九是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对财政网络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达到网络安全二级等保标准,为财政信息安全上了保险。
四、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收入组织方面:一是2020年1—7月税收收入虽呈大幅增长态势,但小龙潭矿务局增值税退税同比减少及补缴小龙潭五期搬迁一批、二批营业税、滞纳金等特殊增收因素就占到增量的近一半。二是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对交通、旅游、餐饮、娱乐、房地产等行业造成冲击,化工企业更是在春耕化肥销售旺季遭遇疫情和春节假期双重减收影响,销售下滑,同时也对工业企业复工复产造成不利影响,我市全年税收收入预计减收6,105万元,其中地方部分预计减收2,517万元,非税收入预计减收1,200万元。三是根据上级财政关于增值税留抵退税地方分担机制及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统筹安排,我市除应退红磷公司增值税318万元外,还需将增值税留抵退税州级垫付部分调整至州级金库,涉及金额1,145万元。四是虽然我市煤、电等重点行业目前来看总体形势较好,但是后期的经济运行以及生产经营情况尚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加之汛期到来,火电受限,原煤销量、发电量随之减少。新培植的产业对税收的贡献不明显。五是我市2016年至2019年,税收收入平均基本只能维持在6.4亿元左右,为平衡各年预算及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的收入增长目标,只能采取“税收不足非税补”的权宜之计,但可盘活的土地资源、可处置的资产有限。2016年至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中非税收入占比分别为53.7%、60.9%、49.7%、57.1%,导致非税收入基数过大。随着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和处置政府资产等一次性收入的减少,非税收入增长有限,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2020年,为确保 “三保”支出需求及预算平衡,在税收收入应收尽收的情况下,仍需通过大力盘活资产资源组织非税收入实现。
(二)扩大支出方面:一是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压力大,特别是随着国家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且标准不断提高,我市“三保”支出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如执行退役士兵基本医疗保险、退役士兵养老保险接续政策及实施公务员医疗补助,2020年由我市承担的资金就需新增6,070万元。二是鉴于“三保”支出及预算平衡压力较大,自2017年起实施的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奖励政策,我市均未能按政策发放标准发放。三是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交通、水利、重点产业、重要民生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四是偿还到期债务任务重。五是新增财力难以满足新增支出需求的增长,收支矛盾加剧,财政平衡难度大。
五、下一步财政工作打算
(一)努力培植财源,组织收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紧紧围绕“六个大抓”,大力扶持优势产业,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培植优质财源。二是加大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前期经费,全面加快推进我市重点支柱产业发展的步伐,努力培植新增财源。三是进一步压实征管责任,全力支持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做大财政蛋糕。四是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请示报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配合发改等项目单位,提前谋划,做好专项债券、中央及省预算内项目等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储备及申报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资金。
(二)压实疫情防控和稳经济运行责任,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市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措施,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助推企业复工复产,稳定经济运行,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二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严格执行经费开支标准、强化“三公”经费管理,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保障“三保”支出需要,兜住民生底线,集中财力补短板强弱项保重点,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强有力保障。
(三)持续发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继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扶贫资金拨付使用支出进度,充分发挥资金效益,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推进全面绩效管理,提升扶贫项目资金绩效。二是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加强生态治理,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持续支持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坚持绿色生态,建设美丽宜居开远。三是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继续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明晰责任,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加强对专项债券资金监管使用,用好债券资金,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四是继续加大打击力度,维护金融秩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联合市场监管、公安机关、人民银行、银监会等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金融活动,加强对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咨询类公司、互联网金融等的监管,维护金融秩序。
(四)强化资金监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做好直达资金监管及动态跟踪监测,建立使用台账,全覆盖全链条跟踪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确保每笔资金去向明确,账目可查。严格遵守负面清单,切实杜绝截留挪用、违规支付等问题,将各项惠企利民政策切实落到实处。二是实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行政问责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资金效益。三是全方位加强预算执行监控,促进经费规范合理使用,从根本上避免资金浪费、闲置等问题发生。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及时将结转结余和沉淀闲置资金收回重新安排,多渠道增加可用财力,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提前做好预算调整及2021年部门预算编制准备工作。一是认真分析收入变化趋势,全面梳理年初预算项目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按照“量入为出、量财办事”的原则及时研究制定预算调整方案,依法依规合理调整预算项目,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严禁违反《预算法》规定,擅自变更调整预算,提高预算执行的质量,维护好《预算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积极落实零基预算、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强化部门项目管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硬化部门预算约束五个方面的改革新要求。准确把握2021年部门预算编制支出保障的新任务,把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2021年预算编制工作中,做好2021年部门预算管理和编制工作。
(六)深化国企改革,强化国资监管。一是着力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方面推进改革,力争到2020年末,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整体实力强、主业突出、市场化程度高的国有企业新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国资监管力度,提升国资监管部门依法决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执行好2020年财政预算,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全面落实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稳住经济基本盘,保住基本民生,有效防范风险,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联系人:高盛 联系电话:722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