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期
废气:
1、扬尘
项目建设过程中裸露地表产生的扬尘主要为风力扬尘。风力扬尘的主要起尘原因是由于建设过程中露天堆放的建材及裸露的施工区表层浮尘因天气干燥及大风,产生风尘扬尘,主要污染因子为TSP,属于无组织排放。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建筑材料遮盖、洒水抑尘等措施后能够有效降低扬尘产生量。通过上述措施,施工期扬尘的产生量可削减约为70%左右,随着项目的建设进度逐渐减小,只要加强洒水降尘后,可有效控制扬尘污染,对环境影响较小。
2、车辆行驶的动力起尘
项目施工期间,运输车辆通过南洞公园内观景道路进入施工场地,在同样路面清洁程度条件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则扬尘量越大。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组织施工人员对道路及时清扫、限制车速等,以减少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环境影响较小。
3、机械废气、汽车尾气
项目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消耗油料会产生燃油废气,均是动力燃料柴油和汽油燃烧后所产生,汽车排放的尾气在露天发散,燃油烟气呈无组织排放,由于施工点多且比较分散,加之其排放方式为间断排放,因此对于每个施工点而言施工时产生的燃油废气较少,对环境影响较小。
4、焊接废气、切割废气
施工设备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切割、焊接废气,为无组织排放。由于施工场地空旷,焊接废气通过自然扩散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切割粉尘粒径、密度较大,很快会沉降在备料场地。
废水:项目施工特点以及项目施工期间生活污水、机械清洗废水、雨天地表径流产生情况,本次环评提出项目施工期间分别在南北桥塔施工区域分别建设1个2m3的临时沉淀池兼作为雨水收集池使用,处理生活污水、机械清洗废水、雨天地表径流,该部分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经沉淀后SS显著下降,项目施工期间尽可能收集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回用不完排入观景道路一侧防洪沟。
噪音:项目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项目施工主要集中在场地中间,临近场界处施工较少,通过合理安排噪声设备的工作时间、距离衰减后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能够进一步减小。项目施工期较短,只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注意机械的保养、合理操作,使施工机械运作在最低声级水平,同时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则施工噪声对于区域噪声环境质量的影响是短暂的,其噪声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对周边关系的影响较小。
固废:
1、土石方
项目施工方产生土石方量较少,可全部回填于项目施工场地进行平整,可实现土石方平衡,无需外运处置。
2、建筑垃圾
项目施工期间产生建筑垃圾主要为可回收利用废物,经收集后出售给废品站,不可回用部分清运至开远市建筑垃圾指定堆放点。
3、生活垃圾
项目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少,生活垃圾经施工人员收集后投放于南洞公园内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箱。
4、旱厕粪便
项目南北桥塔两个施工区域分别设置1个临时旱厕,旱厕粪便由施工人员定期清掏作为南洞公园内绿化施肥使用。
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
项目施工过程中将破坏部分地表,使表土裸露、松动,土壤抗蚀能力减弱,遇到有风的天气会引起扬尘,遇雨季时土壤侵蚀强度将加大,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项目施工期应尽量避开雨天,及时进行挖填处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减缓其影响。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对施工场地进行覆土绿化,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将得到控制。
施工期间将破坏选址范围内原有地表结构,改变表土地利用现状,对自然生态景观造成影响,同时施工期间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声污染均会在较小程度上改变项目区内的生态功能,扰动项目区内原有动物的栖息地。项目施工面窄、范围小,且施工期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设置专职环境管理人员,加强对项目建设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施工期间不得随意扩大施工场地,尽量保留施工场地原有植被,不得随意破坏;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覆土绿化,安排资金,组织落实;在树种选择上“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进行生态的恢复,并且在绿化植树后要进行管理维护,保证一定的成活率。
二、运营期
废气:项目运营期间无废气产生。
废水:项目运营期间无废水产生。
噪音: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为游客休闲娱乐产生的社会活动噪声,噪声值在40~60dB。项目运营期间加强管理,严禁游客在项目区域大声喧哗、呐喊;严禁在项目区域采用高噪声设备进行商业宣传或商业经营活动。
固废:项目运营期固废主要为游客产生少量生活垃圾。项目在吊桥出入口分别设置2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箱,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清运至开远市垃圾集中处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