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服务信息公开
-
索引号kysrmzf/2025-00321
-
发布机构开远市人民政府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5-02-26
-
时效性有效
【筑牢卫生健康基层网底】开远市:健全乡村医疗体系 激发基层“新活力”
【编者按】以基层为重点,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红河州坚持围绕“基本、基础、基层”,以“公平、可及、质效”为导向,统筹服务体系、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医疗设备和信息化等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服务端口前移,不断织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为展现基层医疗机构在提质建设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红河卫健”公众号将推出专栏,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本期推出:开远市:健全乡村医疗体系 激发基层“新活力”,敬请关注。
近年来,开远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基层为重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目前,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智能化、数字化应用逐步普及,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一、基本情况
开远市医疗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76个,有三级综合医院3个,二级公立医院6个,7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55个村卫生室。所有乡镇卫生院实现国家基本标准全达标、中医馆及慢病管理中心全覆盖。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医疗“风向标”,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开远市积极探索、认真谋划,制定印发了《开远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不断巩固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成果,全市8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5个村卫生室药品配备、基本设施设备配备齐全,网络全覆盖,农村群众看病就医得到有效保障。
(二)织牢“乡村网底”,稳固村级强基扩能行动。实施村卫生室提档升级行动,2018年至2024年共计投入600余万元对全市村卫生室进行改扩建、修缮等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村卫生室就医环境。实施村级巡回诊疗行动,推动医疗资源和服务重心下沉网底,选派医共体专家骨干、市级家庭医生签约专科医师、市级医疗技术骨干晋升职称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传帮带教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施村卫生室能力达标建设,制定出台《开远市基层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创建任务,强化监督指导,不断补齐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短板。
(三)加快医共体建设,“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组建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搭建1个“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平台、建设N个专科联盟的“2+1+N”模式(中医、康复、精神、肿瘤),制定双向转诊方案,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牵头医院每年安排业务副院长及总护士长各1名长期下沉基层卫生院指导工作,针对基层紧缺需求人员每年安排1—2名医疗技术骨干长期在基层卫生院开展帮带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安排人员到牵头医院进修学习新技术、新业务,通过“医院对医院、科室对科室、团队对团队”对口帮扶,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水平,2024年牵头医院帮助基层卫生院开展疝气修补手术、阑尾切除术、开放性气胸处理等40余例;组建10余人慢性病专家团队定期到基层卫生院坐诊,帮助卫生院提升慢性病治疗能力。2021年7月至2024年12月31日,两家牵头医院共下派医务人员204人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传帮带教”工作。
(四)实施“提质赋能”,提升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指导方针,着力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一中心一站”服务能力达标和社区医院建设,提高服务和管理规范化水平。目前,开远市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中心卫生院达国家推荐标准比例为100%,社区医院比例达25%,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100%全覆盖。
(五)打造“领头羊”,提升基层队伍建设能力。一是以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项目”为契机,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激发职工积极性,持之以恒地抓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通过医共体专家带教、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到上级医院跟班轮训机制、学历提升、职称晋级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基层专业服务能力。年内组织基层医疗机构3人参加中心骨干人员培训,10名乡村医生参加基层能力培训,54人到市级医疗机构跟班学习。二是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培训及考试,提升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占比,积极组织本年度报名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类别的36名乡村医生参与2024年“龙门梦想计划”考前助考培训。三是继续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引导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落实有关编制保障政策,本年度已完成1名“免试政策”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考核招聘。
三、主要成效
(一)强化领导责任落实,高位推动医疗服务纵深发展。切实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创新出台“编外院长”制度,即市级领导带头挂钩联系1所市级医院,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挂联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副乡长挂联至少1所村卫生室。“编外院长”着眼群众看病流程中各项“细枝末节”,指导帮助挂钩医院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二)组建“三师共管”团队,不断强化家签服务提质增效。整合辖区内重点专科优势,组建以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为一体的“1+1+1”三师共管家庭医生团队,同时发挥精神病专科救治优势,将3家民营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家签团队同步开展工作,不断筑牢帮扶网底,充分发挥基层“健康守门人”作用,深入村寨助力开展慢病随访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三)完善中医体系,强化基层中医服务能力。一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基层中医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打造“示范中医馆”“中医阁”。二是实施中医特色优势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推进康复技术创新。三是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专家传承工作室,开展基层中医传承带教工作,不断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水平。截至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规范设置有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的中医馆,配备诊疗设备,均能提供8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诊疗服务。
四、思考与感悟
(一)推动“信息建设”,联通“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医共体牵头单位为核心,建设覆盖全市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联下通的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实现卫生健康信息跨机构、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充分释放大数据支持卫生健康服务与行业治理潜能。推进乡村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各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影像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村卫生室工作站、影像诊断中心、转诊会诊服务中心的升级改造,达到医共体牵头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健康信息数据互联互通,提高基层诊断准确率,推进分级诊疗,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二)聚焦“人才兴医”,建设高素质医疗人才队伍。一是合理配置编制资源。推进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备案制管理,强化医疗卫生领域人员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引进人才可不受预留空编要求的限制,逐步解决医院人员编制和编外额度紧缺问题,合理核定所需人员总量。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实施市聘局管乡用,增强系统内编制的统筹使用,做好乡村医生编制保障。二是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引导卫生院制定乡村两级执业医师(助理)奖励政策,增设乡村医生再教育培训班,提高医学类学历取得资格,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乡医生参加资格证考前培训,提高考试通过率。同时,鼓励上级医疗机构骨干医师到村卫生室设立专家工作室,强化带教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