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旅游信息

“六果液”的故事

来源:开远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19-11-14 浏览次数:

    说起开远的酒,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是烧烤摊上的标配大光明,还是……咱们今天要说的,是堪称“中华老字号”的美酒——六果液。

    “六果液”的故事

    六果液,原名杂果酒,创制于1914年,其生产厂家是私营“源永利”商号,产业主是王宝福、孙如兰夫妇。

  

  “杂果酒”与“源永利”

  王宝福,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民国3年(1914年),他与孙如兰成婚后,在岳父的帮助下,于老菜市街口(今红疆饭店附近)开一土杂小店,开始研制酒、醋、腌菜,生意日渐兴旺。

  这天,他到东山区收货,无意间看见有大片熟透的山楂落在树下,红艳艳的山楂饱经风吹日晒,自然发醇,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酒香气息。他灵机一动:噫!用水果研制果子酒,不是很方便又合算吗?如果将几种水果同时浸渍呢?

  这么想着,他立即装了一口袋山楂背回家,又去买来了青梅、杨梅、葡萄、石榴等水果,精心调配,反复勾兑后,终于酿出了度数低,果味醇厚、酸甜爽口、老幼皆宜的美酒。

  该产品问世后,极受欢迎,他家的生意更趋红火。但是没有名字怎么办?

  中华民国参议员周泽南在阿迷文昌宫创办国学社期间,对王宝福酿制的果酒称赞不已:“王老板,你这酒好喝,可称上品了,给他取个名吧!”

  王宝福一听,叹口气后笑着说:“我文化水平不高,还请周大人不吝赐教!”

  周泽南哈哈一笑:“你这酒特色鲜明、风格高雅、品质高贵,但如果名字太高雅,反而会远离百姓,还是取个雅俗共赏、贴近老百姓的名字吧!酒既然是多种水果研制而成,不如就叫杂果酒。可好?”

  王宝福听罢,一锤定音道:“好!就叫杂果酒!”他想了想,又说:“对了,再请参议员大人给小店取个商号名吧!”

  周泽南笑:“就叫源永利吧!愿王老板生意兴隆,‘源’远流长,大吉大‘利’!”

  

  

  “七酒”“八醋”

  民国15年(1926年),王宝福“源永利”搬迁到钝庵路(现人民中路北段218号)东侧,并在店后面扩建作坊,添置设备,成批量生产定型产品杂果酒,年产量26.5吨。

  王宝福四处跋涉,品尝各地土酒果料的性味,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选料配方,潜心研制十余载,先后推出“七酒”“八醋”等多种新品。

  七酒——杂果酒、寿春酒、陈年梅酒、状元红酒、竹叶青酒、玫瑰升酒、白莲升酒。

  八醋——特等艳醋、陈麸古醋、永晶明醋、普通市醋、特等麸醋、普通麸醋、果醋和醋精。

  开远真正的“杂果酒”

  20世纪40年代初,法国商人羡慕王宝福有独特的酿酒工艺,惊叹杂果酒的味道典雅,曾试图以巨资聘请王宝福到法国酿酒。但王宝福担心自己一生的心血,最后变成洋人专利,便婉言谢绝了。1940年,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陆崇仁欲投资帮助王宝福的店铺扩大再生产,王宝福担心“官场多变”并未接受。

  尽管王宝福的产品均为自产自销,仍供不应求,但他始终坚持以质量取胜,凭诚信待人,更不惧仿制的“冒牌”。他多次告诚家人:“要以货真价实取信于人,饿死事小,失信事大,饿死不倒牌!” 数十年间,王宝福夫妇精心研制的杂果酒凭着开远的地理位置、交通枢纽等有利条件,以及诚信经营的优质服务,畅销各地,蜚声中外。20世纪40年代,开远的工商业很发达,商号林立,但唯有“源永利”被称为中国老字号,载入《中国老字号》一书中。罗广斌、杨益言在著名的长篇小说《红岩》中也写道:“开远这座滇南重镇”“在镇越铁路中段,工商业相当发达,有南国风味”“那里的另一种特产,红艳艳的又甜又浓的杂果酒。” 

  

  “六果液”诞生

  “源永利”商号于1951年停止营业,可喜的是杂果酒的配方、工艺流传下来。1984年,开远果酒厂以葡萄、菠萝、桔子、青梅、石榴和山楂为原料,将杂果酒进行了科学的改造和精美的包装,改名为六果液。

  经改制的六果液,名字更高雅、贴切、响亮,味更香醇,口感更佳,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青睐,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1988年,六果液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88、1989年分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银爵奖”和“金爵奖”,1992年获巴黎国际名优酒展评金奖等。

  故事说到这里,你想不想来一杯正宗的果酒尝一尝?(来源:行走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