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人文开远

开远木棉故事

来源:开远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5-03-12 浏览次数:

二十世纪初,傅植(傅毓南)在开远发现并栽培的木棉,既不是我国目前北方大量种植的棉花(草棉),也不是普遍生长于我国南方亚热带的攀枝花(又名“木棉花”),而是一种多年生木本灌木,开远有人称之为“洋棉花树”。此种植物发现于开远,繁殖于开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仅推广于开远,而且推广到全省、全国。

1918年农历四月间,傅植在开远(阿迷)城西郊西门龙潭吕祖庙遗址下面的一块荒草丛中,发现了一棵被砍去了树干的树桩,树桩侧发出了一根约二尺长的枝条。树桩四周杂草丛生,桩上枝条极其衰弱。傅植毕业于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时任县实业局长。他对植物比较熟悉,但从未见过这种树木,深感诧异!于是就精心培育,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灌溉。枝条逐渐长得繁茂起来,并开花结出了棉桃。至六月下旬,陆续吐絮,很像田里种植的草棉,棉桃大,絮纤维长于草棉且韧性也佳。傅植视此事为奇遇,欣喜若狂!全部收得籽棉约一市两,饱满良种百余粒。

傅植极其珍惜这百余粒种子,播种在实业局的苗圃地里,精心管护,树苗茁壮成长。第二年(1919年)夏季雨水充沛时,他将这些苗移栽到西龙潭林场,成活了四十株。

一年以后,这四十株树就开始结桃吐絮。而且,一年结桃两次,正月底采收一次,六月底采收一次。两次共收得籽花四十多斤。傅植将皮棉和文字说明报送省农林厅审核鉴定。省农林厅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棉种,极好,大有推广种植的必要。

1921年省厅即派人来开远筹备建立了木棉种植场,专门繁殖籽种供推广种植之用,并委任张用光担任场长,傅植兼任襄赞,租用了南门外的四十亩旱地,种植了五千株木棉,这算是大规模繁殖木棉种子。

由于此种木棉的质地优于普通棉花,可用于纺细纱、织细布、做电灯线及轮胎,所以销路很好,种的人家也越来越多,田地边和房前屋后皆可看到繁茂的木棉树。有的农家只要种几十棵木棉,就可满足全家人棉被、棉衣所需之棉花。少数种的时间长,水土好的木棉,高达几米,树冠庞大,一棵就可收获籽花四、五公斤。

木棉逐步推广成功,更引起了省政府的重视,省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缪云台于1936年春任命所属开蒙垦殖局局长杨文波发展木棉种植。当时的中央政府也对开远木棉引起了重视,中央农业实验所于1936年秋派留美博士冯泽芳到云南开远考察,时间长达一年多。他鉴定此种植物为离核木棉与埃及木棉同种,在云南开远生长后因气候暖热而变化为多年生棉。他认为中国的其他地方并无栽培,也绝非可以从埃及随意引种即可获成功。因此他撰文报告其植物学上的地位和经济上的重要价值,极力主张推广。他还对傅植发现培植此棉种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赞美傅植为“今日木棉的始祖”。

1938年春,冯泽芳博士任中央农业实验所云南工作站主任,率奚元龄、陈仁两人实施木棉的研究推广工作。冯泽芳提出了建立西南长绒棉区的口号,鼓励云南省政府对木棉种植加以重视,力促此木棉在中国得以推广。该年秋,中央农业实验所副所长沈宗瀚亲自赴滇考察木棉,并在《新经济》刊物上发表论文《抗战期间棉产问题》,提出了建立西南长绒棉区的主张。因此,开远木棉当时在全国棉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开远木棉发展较快的时期,也就是抗日战争的后期。当时,中国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国南面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都被日本侵略者所侵占,未被日本占领的西南地区的人民及搬迁到重庆的国民党中央政府供应前线所需要的大量棉花来源被截断。开远木棉此期间的大量种植,对于抗日战争军需民用棉在的供应起了很大作用。开赴抗日前线的“滇军”所用的棉衣棉被,有许多就是开远木棉做的,开远种植木棉对支援抗日战争功不可没。

undefined

1950年,省军管会派人来开远接管一九四九年以前所办的试验、示范、生产的九大木棉场,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制定了新的木棉发展规划。

1950年秋,云南省农业厅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云南省农业厅开远木棉试验场”。西南军政委员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在颁布土地改革政令中特别写了“保护木棉”的条款。1951年省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拨出一笔专款发展木棉。其后,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成“云南省木棉推广队”,并发放木棉贷款(粮),鼓励和扶持农民种植木棉。

1954年,省农林厅拟加快木棉发展步伐,责成木棉试验场在开远举办大型木棉现场展览会,邀请适于种植木棉的地区有关人员前来参观学习。

1956年,中央农业部在开远举办“木棉技术人员训练班”,抽调前来学习的有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保山、怒江、德宏、思茅、西双版纳等地的农技干部,准备把木棉种植在全国范围内无霜区推广。

1958年,我国大力发展北方草棉种植,新品种的产量高、成本低,质量接近开远木棉,而云南的甘蔗生产又显出许多优势。中央进行了种植区的宏观调整,决定北方发展棉花(草棉)种植,减少甜菜(榨糖用)种植;云南发展甘蔗种植。因此,撤销了省在开远设立的木棉试验站,曾被称为“国宝”的开远木棉停止了种植。

开远木棉,这珍奇的现代植物“化石”,近年来通过市政协提案,被挖掘出来了。开远市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主任李剑伟和“三鼎公司”经理熊伟(市政协委员)到处寻找,终于在几个偏僻的地方找到了十多棵幸存的木棉(树龄在20年以内)。这些零星的木棉或生长于荒山地头,或长于山民宅旁,是利用当地木棉种子传栽出来的,最大的树高达3米多,枝叶繁茂,一棵可采收籽棉近1公斤。

2007年中国棉花研究所的几位专家亲临开远,实地考察了这些珍贵的木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赞扬市创新办提出的“木棉上山”利民保生态的思路,还在有关刊物上撰写了三篇关于开远木棉的文章。

2008年启动开远木棉开发保护项目,与中棉所合作对幸存野生木棉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散存的木棉种质。其后,三鼎公司在开远的不同区域种植木棉10余亩,对开远木棉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开远市生物产业服务中心向国家工商管理局商标局申报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2021年开远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辑出版《开远木棉》。

木棉,作为一种珍稀植物,在开远从发现到育种推广种植,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并盛极一时,这是很不容易的。它在开远经济作物发展的历史上应该说是有意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