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乡镇动态

人文龙潭“洞经音乐”——听非遗之音 致敬匠人心

来源:小龙潭镇 发布日期:2023-11-28 浏览次数:

《江枫》,是小龙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经音乐的经典曲目之一。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昔日高高在上、阳春白雪的宫廷音乐已经流入民间,经过和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及民间小调的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开远小龙潭洞经音乐。我镇小寨街村的洞经音乐,传承较为完整,传承谱系清晰。经历几代经师的传承保存,大部份乐章仍然流传于世,一般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初十、十月初十至十五的大小庙会上演奏。乐队由小龙潭镇演奏技艺精湛的老艺人组成。作为我镇的文艺骨干队伍,乐队成员均来自位于小寨街村狮子山归圣寺的洞经音乐会,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6岁,最大年龄89岁。在这里,你还可听到《孝顺歌》《香赞》《大腔》等十三支经典曲目,统称“十三腔”。

洞经音乐曲风优美、朴实、典雅。它以谈演道教经文《文昌大洞仙经》得名,演奏唱颂经书中诗赞的音乐,故称洞经音乐。

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分左右依次排列;左边为鼓、锣、钵、碰铃、韵和磐,右边为木鱼、二胡、低胡、三弦、琵琶、箫、竹笛、板胡等。打击乐称“大乐”,丝竹乐称“细乐”,也有称“武场”和“文场”。

      音乐结构可归纳为开弦、唱腔、间奏、锣鼓打头四个层次。旋律优美动听,对比鲜明,时而激昂奔放,时而低沉呢喃,具有古朴神秘的色彩。内容多为祈求风调雨顺,劝人行善守纪,敬老爱幼,热爱祖国等。这是古老而又生发的能量,充斥着高雅、恬静、淳朴的老艺人们演奏时配合默契,神情肃穆。怀着对祖先留下来的艺术的敬畏之心,将它们呈现给观众,令人感动。

     队长说“我们都老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这些了。”洞经音乐就要失传了,但我们还要坚持下去。

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和提高小龙潭镇洞经音乐演奏技艺,促进小龙潭镇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我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在小寨街村组织开展了小龙潭镇2023年小寨街洞经音乐协会“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 培训活动中传来的曼妙悦耳之声,向我们传递着“善良忠贞、助人为乐、修身养性”的正能量。一曲曲古乐,一阵阵暖风,阳光洒在古树上,洒在老人们的身上,斑驳了大地,斑驳了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