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着浩瀚的天空,驻村帮扶的点点滴滴慢慢地在脑海里浮现: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调查,采集信息,宣传扶贫政策知识,带领村民提升人居环境……此刻,这大山的落寞与孤寂都显得异常亲切,迎面徐来的晚风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聆听着远处山泉水流淌的“哗啦”声,闭上眼,记忆又将我带回了400余个日夜都魂牵梦绕的岩子脚村。
“岩子脚村”,顾名思义即悬崖峭壁脚下的村寨。村寨离期不底村委会较为僻远,生活条件十分落后,全村22户99人全部为苗族村民。在我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小杨哥”和“老杨哥”的帮扶交往片段中,让我认识到驻村工作队员只有做到与群众交心交往交朋友,把困难群众放在心上、摆在重要位置,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他们才会把你当成最亲密的亲人朋友,才会真正做到与我们同心同向,齐心合力去创造富裕幸福的新生活。
情系“小杨哥”,苦口婆心转思想
“小杨哥,你们家6口人,你和妻子要出去打工,把两个小孩交给老人照看,这样才可以增加你们家的经济收入,在家种玉米和万寿菊你们是很难致富的!”我苦口婆心地劝说着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小白夫妻。“陈队员,要是我和妻子都外出打工了,我妻子在外面打工跑了不回家,你是不是负责帮我重新找一个媳妇?”杨小白的回答让我哑口无言,虽是一句戏言,但我却能感觉到杨小白因为贫困患得患失的那种内心担心和惶恐。
自幼出生在农村的我,是家乡清澈的泉水和农民的善良朴实把我哺育长大。从成为一名光荣的驻村工作队员那一刻起,我就想一定要沉下身子,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贫困群众做一些实事好事。其实,杨小白夫妻都属于善良朴实的苗族村民,为了增进与杨小白的关系,我不分白天黑夜地到他家走访,有时甚至忍饥挨饿也要等他们上山劳作回来,有时就在他家吃饭,和他一家人坐在一起拉家常,询问生产生活情况。
入户了解杨小白家生产生活情况
为了帮助杨小白增收致富,我主动为他家办理了1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用于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已养殖肉牛2头。按照人居环境提升改造的要求,我积极为他们协调了4吨水泥用于庭院硬化,现在他家里的庭院已告别了往日的脏乱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日子成为了过去。经过我不断地劝说和引导,其妻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家庭卫生,杨小白家的家庭卫生已有明显改善和提升,成了村里的“卫生示范户”。除了栽种万寿菊、玉米,养殖肉牛、土鸡、猪外,杨小白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他经常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村子打零工(做水泥活),家庭经济收入也有所增加,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也许是我工作太热情,我和杨小白的关系,从刚入村时的陌生,到现在渐渐像亲兄弟一样亲密。有一次,到杨小白家入户走访,他硬拿自家产的20个土鸡蛋送我,我悄悄在他家饭桌上放上了40元钱,没成想,他为了把40元钱还给我,追了我很多里地,看到他急得说不出话来,顿时心里的成就感涌上心头,那是老乡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更是我驻村工作中源源不竭的动力。
心为“老杨哥”,想方设法促动力
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林生,也是个很有特点的人。最开始和他接触,觉得他蛮横、不讲道理,把我头弄得异常疼痛。
“老杨哥,你要想办法抓紧时间建盖牛圈了,现在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你按政府标准建盖牛圈是有补助。新牛圈建盖好了,你女儿也不用天天在牛圈里守牛了,长期和牛生活在一起对身体有害,这对你女儿健康是极其不利的。”为使他们家尽快改变人畜混居的状况,我绞尽脑汁做农户杨林生的思想工作,可谓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都用尽了。“我没有钱,盖不起牛圈,要不你先借我2000元垫着,等政府补助款到手后,我再还给你?”一大早,杨林生便酒气熏天,洋洋自得地跟我较劲。杨林生的敷衍,让我很无奈。
向杨林生女儿(杨付英)做控辍保学工作
因忙于入户核实岩子脚村的产业种植和养殖情况,连早餐都没来得及吃,就从村委会赶过来,已经十二点多了肚子也开始咕咕的叫了起来,杨林生插科打诨的气话,简直比肚子饿还难受。其实,杨林生家不是没钱建盖牛圈,而是舍不得花钱。祖祖辈辈养成了的生活习惯,觉得人和牛一起住没有什么健康危害,还可以防止家里的牛被盗,要知道4条牛折算成人民币,对杨林生家简直是天文数字。此次走访,以我的失败而告终。也许杨林生也察觉了我内心的苦楚,他似乎产生了一丝愧疚,在后来的接触中,我感觉他的态度有所转变。
我深知做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心里做好了长期奋战的准备。过了几天后,我收拾好之前挫败的心情,再次走访杨林生。“老杨哥,不建盖牛圈,你就把产业补贴银行卡交给我,等你把牛圈建盖好了再还你。”为了推进工作,我采取一个善意的“硬”办法。
向杨林生户宣传小额信贷贴息贷款
“陈队员,下午我拿来村委会交给你,行吗?”此时的杨林生满脸沮丧。看着他沧桑的脸,同情之感霎时在我内心油然而生,微笑着说:“老杨哥,我可是为你家好呀,你也要多为你女儿的健康想想。”要知道,每年的产业补助款对杨林生家可谓是雪中送炭,都是靠这些产业补助款来购买地膜、化肥、猪饲料等等。下午,杨林生按时把产业补贴银行卡交给了我。之后,他请亲戚帮忙建盖了牛圈,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建盖牛圈的补助款和产业补贴银行卡,也实现了人畜混居分离。
由于我刚驻村不久,对当地农村工作和农村群众还不了解,与农村群众打交道缺乏方式方法,缺乏感情交流,但是,随着日积月累的慢慢接触和深入交流,现在的我们互相信任对方,支持对方,共同为他家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交往中我逐渐发现了这个“老杨哥”质朴的一面。他待人诚恳热情,热心参加村内公共事务,但面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和信心,导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为激发杨林生家的内生动力,我不断走访入户,经常与他促膝长谈,听听他的想法,给他一些意见建议,有时三更半夜才离开他家回村委会,有时就在他家借宿,长期相处,他也感受到我们驻村工作队员的责任心,开始积极主动的响应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发展。帮助协调3吨水泥用于硬化厨房和进户路面,家院环境越来越好。帮助申请2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发展黑山羊养殖30余只,每次路过都能看到他吹着口哨赶着羊群回家的画面。他妻子外出务工从事修建高铁的一些杂活工作,收入比在家里种地高了许多,“老杨哥”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杨林生每次见我,都会热情地说:“陈兄弟,来我们家坐坐呗!”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群众心里最真实的话语,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认可,有了这句话再苦再累也都非常值得。
脱贫攻坚,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伟大战役,扶贫路上日夜风雨兼程,一路坎坷,但我们驻村工作队员却用坚忍的意志、努力不懈的斗志,每天默默地用脚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我们的泪水和汗水换回了群众日益好起来的幸福生活。我只是千千万万“战士”中的普通一员,身上担负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奔走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帮扶路上,从不停歇。此时岩子脚村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夕阳的照耀下放射出闪闪的金光,显得格外高大,遥望着山峰,我轻轻拍打了衣服上的尘土,继续夜晚的入户工作,脱贫攻坚还有很多很多事要我去做。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始终牢记在心里,作为我驻村帮扶的初心和使命。我会继续在农村这个大舞台,发光发热。在清晨的阳光中,我仿佛看到了,整个岩子脚村村民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朝着致富之路不停地奔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