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引发争吵,当父亲的身影在成长中缺席……这些困扰万千家庭的教育难题,如何化解?答案或许就藏在村里这堂特别的“家长夜校”中!
近日,一场直击心灵、干货满满的文明实践活动在西路村委会温暖开讲。活动摒弃枯燥说教,用两部原创情景剧敲开家长心门。
《星期天》聚焦“手机争夺战”!剧中女儿沉迷“蛋仔派对”,甚至“打赏主播”,与焦虑母亲爆发激烈冲突。表演中熟悉的场景、真实的对话,让台下家长频频点头,感同身受。最终剧情峰回路转,真诚沟通成为破局关键。
《特殊的家访》直指“隐形爸爸”之痛!孩子因写不出《我的爸爸》作文引老师家访,一场巧妙的“父子角色互换”体验,让缺席的父亲在幽默与酸涩中幡然醒悟。笑声背后,是亲子陪伴缺失的深刻反思。
《星期天》

《特殊的家访》
乡村“家长夜校”师资库教师紧随情景剧,针对痛点精准拆招。
破解“手机困局”:教师不提倡“一刀切”,而是建议家长与孩子提前约定使用时长,并创造性提出设立家庭“养机场”——非学习、必要时段,全家手机统一存放,共享亲子时光。
呼唤“陪伴回归”: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教师强调父亲角色不可替代,呼吁家长重视深度陪伴,“不在场”的关爱无法滋养孩子心灵,情感联结需用心浇灌。

在“你问我答”互动环节,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家长们纷纷举手,提出心中困惑。


据悉,此次乡村“家长夜校”精品课走乡村文明实践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牵头组织,旨在通过此次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整合资源下沉,推动家庭教育理念普及,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切实服务关爱“一老一小”民生工程,助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次乡村“家长夜校”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重塑乡村教育生态的破冰行动。从传统的“吼骂教育”转向“科学沟通”,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家风民风向上向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能。